淮南煤田(以朱集矿为例)侵入岩和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中国煤炭资源和消费概况 | 第10-13页 |
| ·稀土元素 | 第13-15页 |
| ·基本概念 | 第13页 |
| ·物化特性 | 第13-14页 |
| ·储量及工业用途 | 第14-15页 |
| ·煤中的元素 | 第15-16页 |
| ·煤中元素的分类 | 第15页 |
| ·煤中稀土元素 | 第15-16页 |
| ·煤中稀土元素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含量分布特征 | 第16-18页 |
| ·来源及赋存状态 | 第18-19页 |
| ·分馏及地球化学示踪 | 第19-22页 |
| ·源区母岩 | 第20页 |
| ·沉积环境 | 第20-21页 |
| ·地下水循环 | 第21-22页 |
| ·地质活动和构造 | 第22页 |
| ·煤中稀土元素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第24-26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7页 |
|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第27-29页 |
| ·地质构造与含煤地层 | 第29-35页 |
| ·淮南煤田 | 第29页 |
| ·朱集矿井 | 第29-35页 |
|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_(2t)) | 第31页 |
| ·叠系(P) | 第31-35页 |
| ·岩浆岩活动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7-46页 |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8-39页 |
| ·物理处理 | 第38页 |
| ·化学处理 | 第38-39页 |
| ·样品测试 | 第39-42页 |
| ·稀土元素含量 | 第39-40页 |
| ·氧化物分析 | 第40页 |
| ·失量分析 | 第40-41页 |
| ·矿物及形态分析 | 第41-42页 |
| ·常用参数 | 第42-46页 |
| ·标准化岩石 | 第42-43页 |
| ·稀土元素参数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侵入岩的基本特征及其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 第46-60页 |
| ·侵入岩化学与矿物组成 | 第46-55页 |
| ·氧化物含量 | 第46-47页 |
| ·烧失量 | 第47-49页 |
| ·主要矿物组成 | 第49-55页 |
| ·侵入岩分类 | 第55-56页 |
| ·侵入岩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60页 |
| ·稀土元素分布规律 | 第56页 |
| ·稀土元素配比模式 | 第56-58页 |
| ·稀土元素的来源与演化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煤的化学特征及其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60-72页 |
| ·煤质特征 | 第60-63页 |
| ·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9页 |
| ·稀土元素分布规律 | 第63-68页 |
| ·稀土元素配比模式 | 第68-69页 |
| ·稀土元素其它地球化学参数 | 第69页 |
| ·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研究 | 第72-82页 |
| ·岩浆作用对煤中稀土元素富集影响 | 第72-75页 |
| ·岩浆对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 | 第72-73页 |
| ·岩浆对煤中稀土元素配比模式的影响 | 第73页 |
| ·岩浆对煤中稀土元素其它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影响煤中稀土元素的其它地质因素 | 第75-82页 |
| ·沉积环境 | 第75-79页 |
| ·区域断层 | 第79-80页 |
| ·煤层厚度 | 第80-82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 | 第82-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 附录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