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被骗人“自愿给付”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诈骗罪的本质特征揭示 | 第11-17页 |
·诈骗罪的具体含义 | 第11-12页 |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第12-15页 |
·诈骗罪的客体要件 | 第12页 |
·诈骗罪的客观要件 | 第12-13页 |
·诈骗罪的主体要件 | 第13-14页 |
·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 第14-15页 |
·我国的诈骗罪立法历程 | 第15-17页 |
2 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模式 | 第17-25页 |
·行为人的欺骗行为 | 第17-20页 |
·欺骗行为的本质 | 第17页 |
·欺骗行为的具体内涵 | 第17-18页 |
·关于“不作为”的欺骗行为 | 第18页 |
·欺骗行为需达到的程度 | 第18-19页 |
·欺骗行为的具体对象 | 第19-20页 |
·被骗人陷入错误认识 | 第20页 |
·被骗人做出了处分行为 | 第20-21页 |
·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 | 第21-23页 |
·诈骗罪中的“财产”是否包含财产性利益 | 第21页 |
·两种特殊情况的存在 | 第21-23页 |
·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 第23-25页 |
·诈骗罪的成立是否必须具有财产损失的结果 | 第23页 |
·怎样认定财产损失 | 第23-25页 |
3 被害人财产处分意识构成 | 第25-31页 |
·被害人的意识能力 | 第25-26页 |
·被害人需具有处分权 | 第26-27页 |
·处分意识的产生来源于“陷入的错误” | 第27-29页 |
·处分需为“自愿” | 第29-31页 |
4 被害人“自愿交付”行为 | 第31-45页 |
·交付行为的“自愿”为必要 | 第31-32页 |
·“自愿交付”行为的主体 | 第32-34页 |
·主体需有自由意志 | 第32-33页 |
·主体的范围 | 第33-34页 |
·“自愿交付”行为的交付意思 | 第34-36页 |
·交付意思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交付意思的内容 | 第36页 |
·“自愿交付”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自愿交付”行为的例外 | 第37-45页 |
·“三角诈骗” | 第37-39页 |
·特殊的“三角诈骗”——诉讼诈骗 | 第39-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