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14-28页 |
·“班班通”概述 | 第14-19页 |
·“班班通”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班班通”工程构成 | 第15页 |
·“班班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班班通”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学习理论 | 第20-22页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2-23页 |
·系统论 | 第23-24页 |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分析 | 第24-28页 |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 第24-26页 |
·生物学的微观性与宏观性 | 第24页 |
·生物学的发展性和运动性 | 第24-25页 |
·生物学的多样性 | 第25页 |
·生物学的现代性 | 第25-26页 |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班班通”对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 第26-28页 |
·运用“班班通”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 | 第26页 |
·运用“班班通”突破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 第26页 |
·运用“班班通”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6页 |
·调查的目的 | 第28页 |
·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样本学校、年级和人数的选择 | 第28页 |
·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9-38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9页 |
·学校班班通建设情况 | 第29页 |
·学校的硬件环境 | 第29-30页 |
·班班通的使用情况 | 第30-31页 |
·教师对使用班班通的认识和态度 | 第31-33页 |
·教师使用班班通的能力 | 第33-35页 |
·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途径 | 第35-36页 |
·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 | 第36-37页 |
·学生对教师应用班班通的态度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对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对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分析 | 第40页 |
·“班班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问题解决对策 | 第40-46页 |
·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 第40-41页 |
·加快学校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 | 第41页 |
·增强生物学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 | 第41-42页 |
·邀请专家开展教育理念讲座 | 第41-42页 |
·培养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 第42页 |
·教师主动学习,转变教育价值观 | 第42页 |
·丰富生物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 第42-44页 |
·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 第42-43页 |
·注重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 第43页 |
·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并重 | 第43-44页 |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 | 第44页 |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 第44-46页 |
·正确理解与处理“班班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 第44-45页 |
·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 | 第45页 |
·正确处理“班班通”生物资源资源与课件的个性化的关系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一 | 第51-53页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附录三 | 第54-57页 |
附录四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