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7页 |
| 第一章 势能面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 ·势能面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势能面的构建 | 第18-26页 |
| ·Born-Oppenheimer 近似 | 第19-20页 |
| ·Hartree 近似 | 第20-21页 |
| ·Hartree-Fock 近似 | 第21页 |
| ·Fock 方程 | 第21-23页 |
|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CI) | 第23-24页 |
| ·多组态自洽场方法(MCSCF) | 第24页 |
| ·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 | 第24-26页 |
| ·解析势能函数 | 第26-29页 |
| ·两原子势能函数 | 第26-27页 |
| ·三原子势能函数 | 第27-28页 |
| ·拟合方法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准经典轨线的基本理论 | 第29-43页 |
| ·分子反应动力学简介 | 第29-31页 |
| ·立体动力学的发展 | 第31-32页 |
| ·定向和取向的简单描述 | 第32-33页 |
| ·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分布的描述 | 第33-34页 |
| ·转动极化分布 | 第34-35页 |
| ·准经典轨线计算原理简介 | 第35-43页 |
| ·Monte Carlo 准经典轨线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35-37页 |
| ·哈密顿方程初始条件的确立 | 第37-41页 |
| ·计算结果确定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HeH_2~+势能面的构造及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43-67页 |
| ·He+H_2~+反应势能面的构造及检测 | 第43-49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势能面的构建方法 | 第44-48页 |
| ·势能面的检测 | 第48-49页 |
| ·HeH~++H 反应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 第49-67页 |
|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49-50页 |
| ·势能面的特征 | 第50-51页 |
| ·反应物振动激发对 HeH~++H→He+HH~+/HeH~++H 反应的影响 | 第51-62页 |
| ·HeH~++H/ HeD~++H/ HeT~++H 反应的同位素效应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7页 |
| 第四章 He_2H~+体系从头算势能面及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67-95页 |
| ·11A'态势能面的构造 | 第67-77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势能面的构建与拟合 | 第68-74页 |
| ·准经典轨线计算 | 第74-77页 |
| ·小节 | 第77页 |
| ·He_2H~+及其同位素取代反应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 第77-85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不同碰撞能对交换反应标量性质的影响 | 第77-85页 |
| ·振动激发对交换反应矢量性质的影响 | 第85-88页 |
| ·转动激发对交换反应矢量性质的影响 | 第88-91页 |
| ·He_2H~+/He_2D~+/He_2T~+反应的同位素效应 | 第91-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H + HBr (ν= 0, j= 0)反应的准经典轨线计算 | 第95-107页 |
| ·引言 | 第95-96页 |
| ·势能面特征 | 第96-97页 |
| ·计算细节 | 第97页 |
| ·碰撞能对交换反应标量和适量性质的影响 | 第97-103页 |
| ·提取反应速率常数及积分反应截面的计算 | 第103-104页 |
| ·小节 | 第104-107页 |
| 第六章 KH 分子Χ~1Σ+及Β~1Π态可解析的势能函数及光谱常数 | 第107-117页 |
| ·引言 | 第107页 |
| ·计算细节 | 第107-10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5页 |
| ·结论 | 第115-117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