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对象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5-21页 |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主要概念 | 第16-21页 |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21-24页 |
·主要理论资源:治理理论与制度理论 | 第21-22页 |
·研究方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22页 |
·技术性方法——案例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 | 第22页 |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理论沿革及在中国跨区域治理中的运用价值 | 第24-36页 |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沿革 | 第24-32页 |
·国外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24-27页 |
·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国内的兴起与运用 | 第27-31页 |
·我国对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31-32页 |
·新制度主义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理论价值 | 第32-36页 |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模式在跨区域治理的主导作用 | 第32-33页 |
·新制度主义能够解释地方制度的断裂与跨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 | 第33-34页 |
·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厚度理论为跨区域地方治理提供分析途径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缺失 | 第36-46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主体层面 | 第36-39页 |
·科层结构与党政结构下地方政府的权力缺位 | 第36-37页 |
·非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其他地方组织的发展不足 | 第37-38页 |
·地方权力主体目标选择的非理性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内容层面 | 第39-44页 |
·地方政府间合作制度的内容不完善 | 第39-42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制度对既有制度的惯性依赖 | 第42-44页 |
·在制度运行中因缺乏监督导致制度运行结果与制度目标脱轨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创新 | 第46-56页 |
·制度制定的行为体方面 | 第46-49页 |
·行为体角色的多元化 | 第46-47页 |
·确定政府的指导地位,并突出地方政府的话语权 | 第47-48页 |
·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鼓励参与者的理性博弈 | 第48-49页 |
·制度设计的内容方面 | 第49-53页 |
·制度设计中的组织因素 | 第49-51页 |
·制度设计内容的法制化 | 第51-52页 |
·制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 第52-53页 |
·制度实施的监督与反馈 | 第53-56页 |
·保障制度实施的反向激励(惩罚措施) | 第53-54页 |
·保障制度实施的正向激励(制度性补给)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