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裂蹄层孔菌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裂蹄层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6页 |
·裂蹄层孔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6-19页 |
·EMT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 第19-27页 |
·E-cadherin下调:Snail和GSK-3β的功能 | 第20-22页 |
·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机制 | 第22-23页 |
·EMT中与TGF-β、Wnt/β-catenin、ECM相关的信号通路 | 第23-27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2章 裂蹄层孔菌发酵工艺优化 | 第29-45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菌株与细胞系 | 第30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菌种培养 | 第31-32页 |
·黄酮组分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 第32-33页 |
·裂蹄黄酮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3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4-44页 |
·碳源对菌丝量和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豆饼粉对菌丝生长和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添加豆饼粉对黄酮组分发酵动力学影响 | 第39-41页 |
·添加豆饼粉对裂蹄黄酮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裂蹄层孔菌活性成分研究 | 第45-59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发酵培养 | 第46页 |
·提取与分离 | 第46-47页 |
·挥发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7页 |
·GC和MS条件 | 第47页 |
·MS质谱检索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裂蹄层孔菌活性成分分析 | 第48-51页 |
·化合物1和2的结构解析 | 第51-53页 |
·化合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53-56页 |
·菌丝乙酸乙酯部位的GC-MS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裂蹄层孔菌活性成分抗肿瘤机理研究 | 第59-81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材料 | 第60-62页 |
·细胞系 | 第60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60-61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61-62页 |
·方法 | 第62-64页 |
·细胞培养 | 第62页 |
·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试验 | 第62-63页 |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检测 | 第63页 |
·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 | 第63页 |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63-6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4-80页 |
·倍半萜类化合物1和2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4-66页 |
·TPA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转移模型研究 | 第66-72页 |
·Hispolon抑制MCF-7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72-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第81-83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页 |
·本文的不足及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新化合物的图谱 | 第99-105页 |
缩略词一览 | 第105-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