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5页 |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 | 第17-18页 |
·森林碳汇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森林固碳量估算房法 | 第19-21页 |
·生物量法 | 第19-20页 |
·蓄积量法 | 第20页 |
·涡旋相关法 | 第20页 |
·驰豫涡旋积累法 | 第20页 |
·箱式法 | 第20-21页 |
·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中国森林碳汇研究 | 第21-22页 |
·毛竹固碳研究 | 第22-25页 |
·毛竹用途与竹林综合效益 | 第22-23页 |
·毛竹固碳研究进展 | 第23页 |
·毛竹纤维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第2章 不同森林群落外貌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25-44页 |
·引言 | 第25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标准地设置 | 第26-27页 |
·标准地调查 | 第2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群落外貌特征 | 第32-37页 |
·优势种重要值 | 第37-39页 |
·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9-4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4页 |
第3章 立竹度对毛竹种群结构与生物量、碳密度的影响 | 第44-54页 |
·引言 | 第4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45页 |
·生物量计算 | 第45-46页 |
·碳密度计算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不同立竹度毛竹种群结构 | 第46-49页 |
·不同立竹度毛竹生物量结构 | 第49-51页 |
·不同立竹度毛竹碳密度 | 第51-5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4章 毛竹快速生长过程中的碳积累特性 | 第54-66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55页 |
·样品采集 | 第55-56页 |
·样品处理与养分元素测定 | 第56页 |
·细胞壁组分分析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毛竹的生长过程 | 第57-58页 |
·毛竹茎秆不同部位的生物量积累 | 第58-59页 |
·毛竹茎秆不同部位的碳素积累 | 第59-61页 |
·毛竹茎秆各部位的养分元素动态变化 | 第61-62页 |
·毛竹茎秆各部位细胞壁组分的变化 | 第62-6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