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阴阳五行思想的美学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董仲舒阴阳五行哲学 | 第10-17页 |
(一) 阴阳五行说的缘起 | 第10-12页 |
(二) 董仲舒的阴阳思想 | 第12-15页 |
1、 阴阳的具体内涵 | 第12-14页 |
2、董仲舒对阴阳的本体提升 | 第14-15页 |
(三) 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 第15-17页 |
1、 五行相生相胜 | 第15-16页 |
2、 董仲舒的五行范式 | 第16-17页 |
二、 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特征 | 第17-24页 |
(一) 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第18-24页 |
1、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要表现 | 第22-24页 |
三、 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的社会化价值 | 第24-34页 |
(一) 以阴阳天道解释社会大一统 | 第24-26页 |
1、 社会大一统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 社会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 第25-26页 |
(二)以阴阳天道解释人道 | 第26-34页 |
1、 性三品说 | 第26-30页 |
2、 三纲五常 | 第30-31页 |
3、 德主刑辅 | 第31-32页 |
4、 重民思想 | 第32-34页 |
四、 从阴阳中和到天人合一的美学升华特征 | 第34-44页 |
(一) 阴阳中和之美 | 第34-38页 |
1、 阴阳中和的和谐之美 | 第34-36页 |
2、 董仲舒中和理论的应用 | 第36-38页 |
(二) 天人同构说的美学意义 | 第38-44页 |
1、 天人之合 | 第39-40页 |
2、 天人感应 | 第40-42页 |
3、 自然观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