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3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8-19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基础 | 第19-24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0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0-21页 |
·评价方法基础 | 第21-23页 |
·数据包络分析 | 第21-22页 |
·系统动力学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效率分析 | 第24-38页 |
·西安高新区概况 | 第24-28页 |
·西安高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西安高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 第25-27页 |
·西安高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 第27-28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第28-31页 |
·西安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29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 第29-31页 |
·基于DEA的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 第31-36页 |
·DEA模型的选择 | 第31-32页 |
·建立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效率的DEA分析 | 第34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用途效率的DEA分析 | 第34-36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潜力与不足 | 第36-37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潜力 | 第36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利用的不足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SD模型构建及优化分析 | 第38-58页 |
·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 第38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38-39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39-46页 |
·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39页 |
·确定系统变量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模型各系统的反馈回路 | 第40-42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系统动力学主要方程式 | 第44页 |
·系统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5-46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在不同状态下的模拟 | 第46-51页 |
·西安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 第46页 |
·西安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设计 | 第46-47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在不同模式下的仿真与分析 | 第47-51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及结构优化的评价 | 第51-53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规模 | 第51页 |
·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 第51页 |
·优化评价 | 第51-53页 |
·SD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53-57页 |
·灰色GM(1,1)模型的构建 | 第53-54页 |
·灰色GM(1,1)模型对建设用地供应量的预测 | 第54-55页 |
·预测结果分析及模型对比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促进西安高新区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措施 | 第58-62页 |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 第58-59页 |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及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 第58页 |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 第58-59页 |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经济措施 | 第59页 |
·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59页 |
·拓宽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 | 第59页 |
·制定引导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 | 第59页 |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法律措施 | 第59-60页 |
·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主导地位 | 第60页 |
·强化土地执法 | 第60页 |
·促进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 | 第60-62页 |
·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第60页 |
·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监测及适时评估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