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颜料的定义 | 第11页 |
| ·颜料和染料的区分 | 第11-12页 |
| ·市场及政策 | 第12页 |
| ·稀土资源 | 第12-13页 |
| ·立方型稀土倍半硫化物颜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设备和原料 | 第15-16页 |
| ·添加剂 | 第16-20页 |
| ·后处理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7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化学试剂及反应中所用气体 | 第31页 |
| ·颜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 ·γ-Ln_2S_3(Ln=La,Ce)的低温合成 | 第31-32页 |
| ·γ-Na-Ce-Pr-Nd-S的制备 | 第32页 |
| ·γ-Na_(0.5)Ce_(2.5)S_3/SiO_2的制备 | 第32-33页 |
| ·颜料的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33-36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3页 |
| ·扫描电镜照片 | 第33页 |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33页 |
| ·BET比表面测试 | 第33页 |
| ·透射电镜测试 | 第33页 |
| ·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 ·色度测定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合成温度与碱金属掺杂量对γ-Ln_2S_3(Ln=La,Ce)的合成和性能的影响 | 第37-53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 ·实验条件选择 | 第37-41页 |
| ·Na掺杂量对γ-Ce_2S_3合成和颜色的影响 | 第41-43页 |
| ·K掺杂量对γ-Ce_2S_3合成和颜色的影响 | 第43-44页 |
| ·Na掺杂量对γ-La_2S_3合成和颜色的影响 | 第44-46页 |
| ·K掺杂量对γ-La_2S_3合成和颜色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机理研究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新型颜料γ-Na-Ce-Pr-Nd-S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53-61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 ·XRD测试 | 第54-55页 |
| ·色度表征 | 第55-56页 |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56-57页 |
| ·形貌表征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新型复合颜料γ-Ce_2S_3/SiO_2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61-68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 ·XRD测试 | 第62-63页 |
| ·色度表征 | 第63-64页 |
| ·比表面测试 | 第64-65页 |
| ·形貌表征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