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序言 道教审美文化的高潮时代 | 第15-33页 |
一、宋代文化的地位和特征 | 第15-17页 |
二、道教的时代特点 | 第17-18页 |
三、宋代崇道的社会氛围及宋人的道教审美实践活动 | 第18-22页 |
四、宋代审美文化的道教底蕴 | 第22-24页 |
五、审美文化、道教审美文化的概念 | 第24-27页 |
六、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及本选题的意义 | 第27-33页 |
第一章 两宋道教美学思想主潮 | 第33-55页 |
第一节 王玄览的道教美学思想 | 第34-39页 |
一、道在境智中间 | 第35-36页 |
二、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 | 第36-37页 |
三、任之取自在、是则为正行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白玉蟾的道教美学思想 | 第39-45页 |
一、“真快活”:道教审美人格和审美高峰体验论 | 第40-42页 |
二、“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道教山林美学论 | 第42-44页 |
三、“即心是道”: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净明道的美学思想 | 第45-55页 |
一、忠、孝的审美人格论 | 第46-50页 |
二、净、明的审美心胸论 | 第50-53页 |
三、正、诚的审美人生论 | 第53-55页 |
第二章 道教诗词 | 第55-105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内丹诗词 | 第58-69页 |
第三节 游仙诗词 | 第69-77页 |
第四节 宫观和题赠诗词 | 第77-87页 |
一、道境诗词 | 第78-80页 |
二、道事诗词 | 第80-82页 |
三、道人诗词 | 第82-87页 |
第五节 咒语诗 | 第87-92页 |
第六节 颂德祝寿诗词 | 第92-95页 |
第七节 道情 | 第95-98页 |
第八节 文人道教诗词和道人道教诗词 | 第98-105页 |
第三章 两宋道赋 | 第105-111页 |
第四章 两宋道教青词 | 第111-131页 |
第一节 斋醮盛行与青词创作的高潮 | 第111-115页 |
第二节 青词所涉及的道教法事内容 | 第115-122页 |
第三节 青词的宗教美学规范和科仪规范 | 第122-127页 |
补论 | 第127-131页 |
第五章 两宋道教小说 | 第131-143页 |
第一节 两宋时代的道教小说发展 | 第131-139页 |
第二节 收入《道藏》的两篇宋代道教小说 | 第139-143页 |
第六章 两宋道教书画 | 第143-154页 |
第七章 两宋道教建筑 | 第154-161页 |
第八章 两宋道教造像 | 第161-163页 |
第九章 两宋道教音乐 | 第163-167页 |
第十章 两宋道教舞蹈 | 第167-170页 |
第十一章 宋代文人的道教审美人格理想—以苏轼为例 | 第170-216页 |
第一节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存在的焦虑与呼唤 | 第172-178页 |
第二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强烈的生命意识 | 第178-187页 |
第三节 却后五百年,骑鹤返故乡—道教审美人格理想的确立 | 第187-198页 |
一、内外丹成致长生的人生审美理想 | 第187-192页 |
二、清静治国的社会美学理想 | 第192-195页 |
三、安命祈福的社会伦理美学思想 | 第195-198页 |
第四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南华精神与主体性的悲壮 | 第198-216页 |
一、道的矛盾与重玄之道 | 第199-202页 |
二、庄子精神与生的执着 | 第202-206页 |
三、人生突围与主体高扬 | 第206-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21-223页 |
后记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