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杨维桢的生平及其思想 | 第8-10页 |
第二章 乐府诗内涵的界定 | 第10-13页 |
一 乐府诗精神传统 | 第10-11页 |
二 乐府诗诗题传统 | 第11页 |
三 乐府诗诗体特点 | 第11-13页 |
第三章 杨维桢乐府诗的题材特点 | 第13-24页 |
一 在讽谕社会现实中呼唤儒家传统的回归 | 第13-16页 |
二 渴望精神自由与现实中的隐逸倾向 | 第16-20页 |
三 追求感官享受与物质刺激及其掩饰下的末世悲哀 | 第20-24页 |
第四章 杨维桢乐府诗的体制特点 | 第24-34页 |
一 杨维桢乐府诗诗题特征 | 第24-30页 |
二 杨维桢乐府诗诗体特点 | 第30-31页 |
三 杨维桢乐府诗表现手法 | 第31-34页 |
第五章 杨维桢乐府诗的理论倾向 | 第34-39页 |
一 性灵倾向为主 | 第34-38页 |
二 神韵倾向 | 第38页 |
三 格调倾向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杨维桢乐府诗的风格特点 | 第39-42页 |
一 主导诗风--“铁崖体” | 第40-41页 |
二 其它诗风 | 第41-42页 |
第七章 杨维桢乐府诗的地位与影响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一 著作部分 | 第48-49页 |
二 论文部分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