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社会财政理论初探 | 第1-90页 |
0. 导论 | 第15-28页 |
0.01 对主题的灵感 | 第15-21页 |
0.0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1-25页 |
0.03 研究内容的安排 | 第25-28页 |
1. 永恒的社会财政:实证和推论 | 第28-45页 |
1.01 国家产生前的社会财政形态 | 第28-32页 |
1.02 与国家财政并存的社会财政形态 | 第32-41页 |
1.03 国家消亡后的社会财政形态 | 第41-45页 |
2. 社会财政的理论基础 | 第45-68页 |
2.01 财政与社会制度 | 第45-48页 |
2.02 财政与社会流动 | 第48-52页 |
2.03 财政与社会变迁 | 第52-56页 |
2.04 财政与社会控制 | 第56-60页 |
2.05 财政与社会开放 | 第60-68页 |
3. 社会财政的职能作用 | 第68-90页 |
3.01 维护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例平衡 | 第68-70页 |
3.02 维护基本人权,提供社会保障 | 第70-73页 |
3.03 克服社会差异,维护社会公平 | 第73-78页 |
3.04 实现资源价值补偿,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78-84页 |
3.05 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 | 第84-90页 |
下篇 用社会财政理论指导我国财政改革 | 第90-163页 |
4.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政策改革 | 第92-134页 |
4.01 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 第92-99页 |
4.02 社会稳定的财政政策体系 | 第99-111页 |
4.03 社会协调的财政政策体系 | 第111-126页 |
4.04 社会公平的财政政策体系 | 第126-134页 |
5.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 第134-145页 |
5.01 必须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均等化 | 第134-137页 |
5.02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137-139页 |
5.03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模式选择 | 第139-141页 |
5.04 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数量模型 | 第141-145页 |
6. 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管理改革 | 第145-163页 |
6.01 财政收支管理战略的创新:必须树立“以支定收”观念 | 第145-153页 |
6.02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53-160页 |
6.03 在财政管理中引入社会评价方法的设想 | 第160-1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3-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