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着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着手"概念的刑法及理论解读 | 第11-19页 |
(一) "着手"的概念 | 第11-14页 |
1."着手"在我国刑法典中的表述 | 第11-12页 |
2.我国刑法理论对"着手"的解读 | 第12-13页 |
3."着手"对于定罪量刑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大陆刑法理论"着手"学说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4-19页 |
1.客观说 | 第14-16页 |
2.主观说 | 第16-17页 |
3.折衷说 | 第17页 |
4.着手前移理论 | 第17-18页 |
5.大陆刑法理论"着手"学说评析 | 第18-19页 |
二、"着手"的司法认定 | 第19-29页 |
(一) 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着手的认定 | 第20-27页 |
1.单独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的客观表现 | 第20-22页 |
2.共同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的客观表现 | 第22-23页 |
3.共同犯罪人"着手"的认定 | 第23-27页 |
(二) 不作为犯罪的"着手" | 第27-29页 |
1.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 | 第28页 |
2.不作为犯罪的"着手"的认定 | 第28-29页 |
三、犯罪"着手"的理论难点 | 第29-34页 |
(一) 间接正犯"着手"的界定 | 第29-30页 |
1.间接正犯"着手"的学说 | 第29页 |
2.评析 | 第29-30页 |
(二) 片面帮助犯"着手"的界定 | 第30-31页 |
(三) 可逆的着手和不可逆的着手 | 第31页 |
(四) 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 | 第31-34页 |
1.原因自由行为着手的学说 | 第32-33页 |
2.评析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