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纳滤膜分离技术 | 第15页 |
1.2 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 第15-18页 |
1.2.1 复合纳滤膜 | 第15-16页 |
1.2.2 传统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2.3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复合纳滤膜 | 第17-18页 |
1.3 超支化聚合物 | 第18-21页 |
1.3.1 超支化聚合物 | 第18-19页 |
1.3.2 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方法——RAFT | 第19-20页 |
1.3.3 超支化聚合物在复合纳滤膜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谷胱甘肽的分离纯化 | 第21-23页 |
1.4.1 谷胱甘肽的生物制备 | 第21-22页 |
1.4.2 谷胱甘肽的分离纯化 | 第22-23页 |
1.4.3 纳滤分离技术再谷胱甘肽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阴离子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25-37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阴离子超支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第28-30页 |
2.3.1 三硫酯链转移剂的合成 | 第28页 |
2.3.2 超支化阴离子b-PAMS的RAFT聚合 | 第28-30页 |
2.4 聚合物分析与表征 | 第30-36页 |
2.4.1 聚合物表征 | 第30-32页 |
2.4.2 聚合物合成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超支化阴离子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表征 | 第37-6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3.3.1 相转化法聚砜超滤膜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2 聚砜超滤膜的性能表征 | 第39-40页 |
3.3.3 超支化阴离子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 | 第40-41页 |
3.3.4 复合纳滤膜的性能表征 | 第41-42页 |
3.3.5 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3.4.1 PSf超滤膜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3.4.2 复合纳滤膜的表征 | 第47-50页 |
3.4.3 LBL组装原料液PH值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4 LBL组装原料液浓度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5 组装层数对LBL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6 聚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盐种类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7 聚电解质溶液中NaCl浓度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8 聚合物分子量对LBL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9 聚合物支化度对LBL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10 复合膜稳定性测试 | 第59-60页 |
3.5 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紫外交联改性超支化阴离子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63-73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3-6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1 紫外交联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 第64页 |
4.3.2 紫外交联复合纳滤膜的性能表征 | 第64-65页 |
4.3.3 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测试 | 第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4.4.1 紫外交联改性复合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5-66页 |
4.4.2 紫外交联改性复合膜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4.3 紫外处理时间对改性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4 紫外照射距离对改性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5 聚电解质浓度对改性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6 紫外交联改性对复合膜分离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4页 |
5.3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