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城市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进展第19-33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6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6-32页
     ·小结第32-33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3页
   ·预期突破点第33-34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4-35页
   ·论文框架及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理论体系第37-56页
   ·概述第37页
   ·概念明晰第37-41页
     ·公共交通第37-39页
     ·土地利用第39-41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第41-47页
     ·微观上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源流”互动反馈关系第41-43页
     ·宏观上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相支撑关系第43-46页
     ·基本结论第46-47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的转变第47-51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模式分类第47-48页
     ·TOD发展模式—一种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并重的发展模式第48-51页
     ·我国实施 TOD发展模式的关键问题第51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理论体系框架第51-53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的概念与内涵第51-53页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IPTLU)理论体系框架第53页
   ·小结第53-56页
第三章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研究第56-79页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历史回顾第56-57页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第57-61页
     ·聚集经济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源动力第58-59页
     ·交通技术发展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主要推动力第59-60页
     ·房改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诱发力第60页
     ·基本结论第60-61页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第61-65页
     ·集中式同心圆扩展模式第61-62页
     ·走廊式轴向扩展模式第62-63页
     ·跳跃式多中心扩展模式第63-64页
     ·自由式低密度蔓延模式第64-65页
   ·城市功能分区对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的作用第65-76页
     ·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第65-66页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第66-69页
     ·不同城市功能分区类型之间的比较第69-74页
     ·不同城市功能分区的稳定性分析第74-76页
   ·适宜我国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第76-78页
     ·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6-77页
     ·适宜我国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研究第79-100页
   ·城市规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9-81页
   ·城市发展合理规模的计算模型第81-86页
     ·问题描述与假设第81-83页
     ·计算模型的构建第83-86页
     ·结果分析第86页
   ·“摊大饼”式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机制分析第86-94页
     ·“摊大饼”的涵义解析第86页
     ·“摊大饼”的成因第86-89页
     ·“摊大饼”式发展的出行规律分析第89-94页
   ·中心城区与新城的合理距离范围第94-96页
   ·案例分析第96-99页
   ·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研究第100-124页
   ·TOD发展模式第100-102页
   ·TOD社区的合理规模第102-103页
   ·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第103-104页
   ·公共交通走廊上的合理站距第104-105页
     ·Ⅰ型TOD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发展轴的合理站距第104-105页
     ·Ⅱ型TOD发展模式中心城区与新城联系通道的合理站距第105页
   ·新城内部TOD社区的组合型式第105-106页
   ·新城的主体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第106-115页
     ·可拓学概述第107页
     ·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第一层决策模型第107-109页
     ·模型蕴含问题及第一层决策方案第109-113页
     ·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第二层选择决策评价第113-115页
   ·新城的公共交通分担率第115-122页
     ·基本思路第115-118页
     ·轨道交通或(BRT)交通的弹性“瓶颈”博弈平衡模型第118-121页
     ·高峰期轨道交通与小汽车的博弈平衡模型第121-122页
   ·我国城市的TOD发展模式设计方法第122-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六章 IPTLU评价方法研究第124-139页
   ·IPTLU评价指标的功能及原则第124-125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第124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第124-125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25-127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第127-132页
     ·指标的筛选方法第127-129页
     ·筛选后的评价指标体系第129-132页
   ·Ⅰ型TOD发展模式IPTLU的DEA评价方法第132-134页
     ·基于DEA的评价方法第132页
     ·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第132-133页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133-134页
   ·Ⅱ型TOD发展模式IPTLU的双层评价方法第134-135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第134页
     ·第一层评价方法第134-135页
     ·第二层评价方法第135页
   ·算例分析第135-138页
     ·标准生产前沿面的选取第135-137页
     ·Ⅰ型TOD发展模式第137页
     ·Ⅱ型TOD发展模式第137-138页
   ·小结第138-139页
第七章 促进IPTLU的公共政策设计第139-156页
   ·建立高效统一的规划协调机制第139-143页
     ·三大规划在规划制度与机制上存在的问题第139-141页
     ·三大规划在审批制度与机制问题上存在的问题第141-142页
     ·建立高效统一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协调机制第142-143页
   ·建立与交通条件相适应的密度分区管理机制第143-146页
     ·城市密度分区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43-144页
     ·城市密度分区与城市交通条件第144-145页
     ·构建TOD开发模式的密度分区策略第145-146页
   ·构建友好的TOD社区慢行交通出行系统第146-148页
     ·TOD社区内慢行交通系统的联结方式和功能拓展第146-147页
     ·TOD社区内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策略第147-148页
   ·构建分类补贴的公共交通补贴机制第148-155页
     ·公共交通补贴理论模型第148-150页
     ·公共交通分类补贴的优势第150-151页
     ·分类补贴的测算方法第151页
     ·案例分析第151-155页
   ·小结第155-156页
第八章 结论第156-160页
   ·主要结论第156-158页
   ·论文创新点第158-159页
   ·待研究的问题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沟壑区湿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横断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保障模式及其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