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系统的分层集成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 ·汽车悬架系统的概述 | 第13-16页 |
| ·汽车悬架系统的类型与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 ·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 第14-15页 |
| ·磁流变减振器技术 | 第15-16页 |
|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概述 | 第16-23页 |
| ·ABS发展概况 | 第17页 |
| ·ABS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ABS的基本组成、分类和工作过程 | 第19-20页 |
| ·ABS控制技术及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 ·ABS的应用前景 | 第23页 |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概述 | 第23-27页 |
|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 ·EPS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 ·EPS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汽车集成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 ·汽车集成控制思想的提出 | 第27-28页 |
| ·汽车集成控制研究的发展 | 第28-2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ASS的最优预见控制器设计 | 第30-40页 |
| ·半主动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0-34页 |
| ·悬架七自由度整车模型 | 第30-32页 |
| ·磁流变减振器模型 | 第32-33页 |
| ·路面输入模型 | 第33-34页 |
| ·主动悬架的最优预见控制器设计 | 第34-38页 |
| ·最优预见控制问题的描述 | 第34-35页 |
| ·最优预见控制器设计 | 第35-38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ABS逻辑门限值控制器的设计 | 第40-48页 |
| ·ABS制动系统模型 | 第40-42页 |
| ·制动器模型 | 第40页 |
| ·轮胎模型 | 第40-42页 |
| ·轮胎旋转运动模型 | 第42页 |
| ·ABS逻辑门限值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5页 |
| ·逻辑门限值控制法中控制参数的计算 | 第42-43页 |
| ·逻辑门限值控制法的控制机理 | 第43-44页 |
| ·控制中几个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EPS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48-54页 |
| ·EPS转向系统模型 | 第48-50页 |
| ·助力电机模型 | 第48页 |
| ·转向运动模型 | 第48-49页 |
| ·EPS动力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 第49-50页 |
| ·EPS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50-52页 |
| ·PID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自整定的原则 | 第50页 |
|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建立控制规则表 | 第51-52页 |
| ·反模糊化 | 第52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汽车底盘系统的集成控制器设计 | 第54-63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汽车底盘系统的集成控制思想 | 第54-58页 |
| ·考虑耦合的汽车底盘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 ·汽车底盘各子系统间的联系 | 第55-56页 |
| ·ASS、ABS、EPS的集成控制思想 | 第56-58页 |
| ·ASS、ABS、EPS集成控制器的设计 | 第58-59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不足与建议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