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前言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概述 | 第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生态系统服务的构成 | 第9-12页 |
| ·研究单位及尺度 | 第12-14页 |
| ·从大尺度上对全球或大区域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 第12-13页 |
| ·从小尺度上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 第13页 |
|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评估 | 第13-14页 |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经济学基础 | 第14-15页 |
| ·劳动价值论 | 第14页 |
| ·效用价值论 | 第14-15页 |
| ·能量学基础 | 第15页 |
| ·能量价值论 | 第15页 |
| ·能值价值论 | 第15页 |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经济学方法 | 第15-18页 |
|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 3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20-30页 |
|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界定 | 第20-21页 |
|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涵义 | 第20页 |
|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 | 第20-21页 |
|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1-30页 |
|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各指标的内涵 | 第22-25页 |
| ·供给服务 | 第22页 |
| ·文化服务 | 第22-23页 |
| ·支持服务 | 第23页 |
| ·调节服务 | 第23-25页 |
|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5-28页 |
|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25-26页 |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的具体步骤 | 第26-28页 |
| ·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4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30-55页 |
|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第30-32页 |
|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单位 | 第32-34页 |
| ·阔叶林 | 第32页 |
| ·温性针阔混交林 | 第32-33页 |
| ·寒温性针叶林 | 第33页 |
| ·高山灌丛及高山草甸 | 第33-34页 |
| ·数据的收集与获取 | 第34页 |
| ·资料收集 | 第34页 |
| ·实地调查 | 第34页 |
|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 第34-54页 |
| ·供给服务价值 | 第35-37页 |
| ·食物供给价值 | 第35-36页 |
| ·原材料供给价值 | 第36-37页 |
| ·药用资源供给价值 | 第37页 |
| ·文化服务价值 | 第37-42页 |
| ·游憩观赏价值 | 第37-42页 |
| ·科研教育价值 | 第42页 |
| ·支持服务价值 | 第42-47页 |
| ·养分循环价值 | 第42-43页 |
| ·有机质生长价值 | 第43-44页 |
| ·保护物种价值 | 第44-47页 |
| ·调节服务价值 | 第47-54页 |
| ·固碳制氧价值 | 第47-49页 |
| ·涵养水源价值 | 第49页 |
| ·保持土壤价值 | 第49-52页 |
| ·净化空气价值 | 第52-54页 |
|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54-5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创新 | 第56-57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 附录 | 第67-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