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全球NGN 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10-12页 |
| 2 下一代网络基础知识 | 第12-19页 |
| ·传统的PSTN 网络 | 第12页 |
| ·从PSTN 到IP 网 | 第12-13页 |
| ·NGN 的产生 | 第13-17页 |
| ·NGN 网络架构 | 第13-14页 |
| ·NGN 网络特点 | 第14-16页 |
| ·NGN 的目标 | 第16页 |
| ·NGN 提供的新业务 | 第16-17页 |
| ·传统网络到NGN 的过渡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3 NGN 关键技术 | 第19-29页 |
| ·软交换技术 | 第19-25页 |
| ·软交换的概念 | 第19-20页 |
|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 | 第20-22页 |
| ·软交换的功能和特点 | 第22-23页 |
|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第23-24页 |
| ·软交换硬件平台 | 第24-25页 |
| ·媒体网关技术 | 第25-26页 |
| ·媒体网关控制技术 | 第26-28页 |
| ·MGCP 协议 | 第26-27页 |
| ·H.248/MEGACO 协议 | 第27页 |
| ·SIP 协议 | 第27-28页 |
| ·H.323 协议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4 NGN 网络设计方案和应用 | 第29-53页 |
| ·工程规模 | 第29页 |
| ·智能业务需求 | 第29-30页 |
| ·NGN 网络智能化总体方案 | 第30-34页 |
| ·NGN 组网架构 | 第30页 |
| ·承载网设计方案 | 第30-34页 |
| ·双归属方案 | 第34-51页 |
| ·双归属数据配置 | 第35-36页 |
| ·软交换双归属参数配置 | 第36页 |
| ·硬件数据规划 | 第36页 |
| ·硬件FCCU 和BSG 分组 | 第36-37页 |
| ·本局数据规划 | 第37-44页 |
| ·固网NP 彩铃业务流程 | 第44-46页 |
| ·混合放号业务流程 | 第46-47页 |
| ·话务流程 | 第47-50页 |
| ·大话呼测试方案 | 第50-51页 |
| ·工程实施注意事项 | 第51-52页 |
| ·各产品电源监控问题 | 第51页 |
| ·端口工作模式设置 | 第51-52页 |
| ·各产品BAM 设置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NGN 网络智能化割接方案 | 第53-60页 |
| ·割接概述 | 第53页 |
| ·割接的话务原则 | 第53页 |
| ·割接前准备 | 第53-55页 |
| ·A 市本地网络拓扑结构 | 第53-54页 |
| ·割接前相关测试 | 第54页 |
| ·割接前设备检查 | 第54-55页 |
| ·割接实施 | 第55-56页 |
| ·割接操作 | 第55-56页 |
| ·割接失败倒回方案 | 第56页 |
| ·割接后应急方案 | 第56页 |
| ·本局话务上汇接,端局数据实施方案 | 第56-58页 |
| ·端局数据修改原则 | 第56-57页 |
| ·C&C08 交换机端局数据实施方案 | 第57-58页 |
| ·端局应急处理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NGN 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 第60-64页 |
| ·NGN 的发展趋势 | 第60-62页 |
| ·NGN 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60页 |
| ·NGN 的主要商用模式 | 第60-62页 |
| ·NGN 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 ·未来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2页 |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
| B:论文中的缩略语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