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第一节 中国-SACU 建立自贸区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自由贸易区 | 第14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一) 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学说 | 第14-15页 |
(二)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关税同盟理论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四) 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 | 第18页 |
(五) 其他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三、中国-SACU 自贸区建设的理论选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中国-SACU 建立自贸区的前提 | 第22-31页 |
一、经济动因与基础 | 第22-28页 |
(一) 经济动因 | 第22-25页 |
(二) 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 第25-28页 |
二、政治动因与基础 | 第28-31页 |
(一) 政治动因 | 第28-29页 |
(二) 政治基础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中国-SACU 自贸区的可行性 | 第31-43页 |
一、关税水平分析 | 第31-32页 |
(一) 关税水平对自贸区收益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 现行关税水平分析 | 第32页 |
二、中国-SACU 各国资源的互补性 | 第32-35页 |
(一) 资源互补对自贸区成本收益的影响 | 第32页 |
(二) 指标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 第32-33页 |
(三) 中国与SACU 各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 第33-35页 |
三、产业结构互补性 | 第35-36页 |
(一) 产业结构互补对自贸区收益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 第35页 |
(三) 各国产业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四、市场扩大效应 | 第36-37页 |
五、各国的贸易方向 | 第37-39页 |
(一) 贸易方向对自贸区成本收益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 各国主要贸易伙伴及产品分析 | 第38-39页 |
六、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 第39-41页 |
(一) 产业内贸易对自贸区成本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 指标选取——GL系数 | 第40页 |
(三) 中国-SACU 各国产业内贸易分析 | 第40-41页 |
七、建立中国-SACU 自贸区的可行性综述 | 第41-43页 |
(一) 组建关税同盟的收益 | 第41页 |
(二) 组建关税同盟的成本 | 第41页 |
(三) 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第四节 中国-SACU 自贸区建设进展情况及相关分析 | 第43-48页 |
一、中国-SACU 自贸区建设进展 | 第43-44页 |
二、自贸区建设缓慢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一) 各自的自贸区安排密集 | 第44页 |
(二) 关税收入问题 | 第44-45页 |
(三) SACU 国家担心敏感产业受到冲击 | 第45页 |
(四) 美欧在南部非洲的行动 | 第45-46页 |
(五) “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 | 第46-47页 |
(六) 其他原因 | 第47-48页 |
第五节 推进中国-SACU 自贸区建设的战略与策略选择 | 第48-52页 |
一、我国推进与SACU 自贸区建设之必要性 | 第48-49页 |
(一) 可使我获得重要的矿产资源 | 第48页 |
(二) 有利于我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 第48页 |
(三) 有利于我自贸区建设目标的多元化 | 第48页 |
(四) 扩大我在南部非洲的影响力,驳斥“中国威胁论” | 第48-49页 |
(五) 有助于两岸统一大业 | 第49页 |
二、战略定位 | 第49-50页 |
三、形势分析与策略选择 | 第50-51页 |
四、战略与策略总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