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大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源同化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源同化方法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 第16-20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SO_2、NO_2源同化模型的区域适用性及其客观性效果检验 | 第23-55页 |
·引言 | 第23页 |
·“Nudging”源同化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MM5 和CMAQ 模式参数设置和输入资料 | 第27-32页 |
·MM5 模拟系统简介 | 第27-28页 |
·MM5 参数设置和输入资料 | 第28-29页 |
·CMAQ 模式简介 | 第29-31页 |
·CMAQ 模式参数设置和输入数据 | 第31-32页 |
·“Nudging”源同化试验方案设计 | 第32-33页 |
·源同化反演季节动态模型模拟试验研究 | 第33-35页 |
·源同化反演模型区域性特征试验研究 | 第35-38页 |
·源同化反演模型效果检验 | 第38-53页 |
·实测浓度比较法 | 第38-40页 |
·源同化模型改进污染物预报水平的物理、化学机制 | 第40-43页 |
·实际排放源比较法 | 第43-46页 |
·SO_2、NO_2 排放源的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源同化模型对PM_(10)、O_3浓度预报效果的间接影响 | 第48-53页 |
·PM_(10)预报 | 第48-51页 |
·O_3预报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MM5/WRF气象场模拟能力改进及其对源同化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水平的 影响 | 第55-73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MM5、WRF 与CMAQ 模式参数设置及敏感试验设计 | 第56-59页 |
·WRF 简介 | 第56页 |
·MM5 与WRF 模式比较 | 第56-57页 |
·MM5 与WRF 模式参数设置 | 第57-58页 |
·CMAQ 模式参数设置 | 第58页 |
·CMAQ 模式敏感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MM5 与WRF 模式模拟效果评估 | 第59-66页 |
·华北地区模拟气象场评估 | 第59-62页 |
·北京地区模拟气象场评估 | 第62-66页 |
·不同模式模拟的气象场对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 | 第66-72页 |
·三种试验方案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试验结果的IPR 过程分析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大气污染观测信息空间密度对源同化模型客观性的尺度影响特征 | 第73-85页 |
·引言 | 第73页 |
·试验设计方案 | 第73-74页 |
·WRF-CMAQ 模式基本参数设置 | 第73-74页 |
·试验方案 | 第74页 |
·源同化模型应用影响域与时空尺度特征分析 | 第74-83页 |
·全国区域尺度影响特征 | 第74-76页 |
·华北区域尺度影响特征 | 第76-80页 |
·冬季 | 第76-78页 |
·夏季 | 第78-80页 |
·北京城市区域尺度影响特征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OMI卫星资料在源同化反演模型及CMAQ模式中的应用 | 第85-103页 |
·引言 | 第85页 |
·OMI/Aura 卫星产品和使用资料 | 第85-90页 |
·OMI/Aura 卫星简介 | 第85-87页 |
·OMI SO_2柱浓度卫星遥感产品简介 | 第87-88页 |
·OMI NO_2柱浓度卫星遥感产品简介 | 第88-89页 |
·使用资料 | 第89-90页 |
·OMI SO_2、OMI NO_2卫星资料与地面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 第90-93页 |
·华北地区OMI SO_2、OMI NO_2卫星资料的变分订正 | 第93-95页 |
·OMI NO_2卫星资料在源同化修正模型中的初步应用 | 第95-101页 |
·WRF-CMAQ 模式参数和试验设计方案 | 第9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6-101页 |
·冬季 | 第96-97页 |
·夏季 | 第97-99页 |
·卫星资料对华北地区NO_2 浓度空间分布模拟的重要影响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奥运时段源同化技术在周边污染源影响调控对策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3-141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华北地区污染源“上游”风场的相关矢分析 | 第103-106页 |
·风向频率分布 | 第103-105页 |
·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高空风场的相关矢分析 | 第105-106页 |
·WRF-CMAQ 模式参数和试验设计方案 | 第106-110页 |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敏感试验A 的模拟结果及IPR 过程分析 | 第112-135页 |
·四种污染物的减排结果 | 第112-115页 |
·不同风向对减排结果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不同减排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17-128页 |
·西南、东南风影响为主的减排结果 | 第118-123页 |
·西北风影响为主的减排结果 | 第123-126页 |
·弱南风或静风影响为主的减排结果 | 第126-128页 |
·IPR 过程分析 | 第128-135页 |
·敏感试验B 的模拟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135-139页 |
·三种污染物的减排结果 | 第135-137页 |
·IPR 过程分析 | 第137-139页 |
·敏感试验C 的模拟结果及过程分析 | 第139-140页 |
·三种污染物的减排结果 | 第139页 |
·IPR 过程分析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 第141-14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2-14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个人简历 | 第159-161页 |
附表 | 第161-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