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美术考古论文--古绘画论文

南诏大理国观音造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7页
 一 仿效天竺的"妙香国"——兼谈选题缘起第10-11页
 二 学术史回溯第11-14页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叙述程序第14-17页
第一章 梵僧:从"乞地传说"到"建国圣源"第17-54页
 一 梵僧显化的垂迹萍踪第17-24页
 二 王室与村社:"梵僧"造像的分向流衍第24-35页
  (一)梵僧造像的流布特点第24-26页
  (二)一个可靠的梵僧形象第26-30页
  (三)本主——元明以后梵僧造像的民间生成第30-35页
 三 《南诏图传》中关于梵僧的几个疑点辨析:第35-44页
  (一)赤莲冠第35-38页
  (二)羌髯丰颐第38-39页
  (三)峺鼓第39-41页
  (四)象马、鱼螺的隐寓第41-44页
 四 聚焦剑川:梵僧的虚实与石钟山石窟的异域信息第44-54页
  (一)追捧"托言天竺"之僧第44-48页
  (二)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异域信息第48-54页
第二章 阿嵯耶观音——标准像与王室意志的标举第54-86页
 一 "阿嵯耶"观音的称谓与传入第54-56页
 二 "混血的艺术":阿嵯耶观音与东南亚渊源再探讨第56-67页
  (一)阿嵯耶观音造像的特异因素第56-59页
  (二)与东南亚造像的深厚渊源第59-65页
  (三)一个来源佐证:崇圣寺千寻塔的水晶佛像考释第65-67页
 三 "嵯耶"、"摩诃罗嵯耶"与阿嵯耶观音第67-80页
  (一)孑然不群的民族装束第68-70页
  (二)与唐交恶第70-72页
  (三)自号"大封民国"的分庭抗礼第72-74页
  (四)"摩诃罗嵯耶"与"土轮王"第74-77页
  (五)造像样式的王室掌控第77-80页
 四 经略西南边远诸国第80-83页
 小结第83-86页
第三章 "易长真身"——观音佛王信仰视角下的观音造像第86-104页
 一 观音佛王信仰:一个问题的提出第86-89页
 二 "内道场"崇圣寺的易长观音造像第89-98页
  (一)内道场崇圣寺与雨铜观音的悬疑第89-93页
  (二)"圣驾淋盆"的灌顶仪轨第93-95页
  (三)"易长真身":易长观音与阿嵯耶观音造像第95-98页
 三 王者造像——佛王信仰的一个解读第98-104页
  (一)王者像非本主造像第99-101页
  (二)王者窟非供养人窟第101-104页
第四章 大圣慈寺的余温:后理国观音造像的汉系特征第104-152页
 一 由《梵像卷》观音造像看大理国信仰结构第105-111页
  (一)《梵像卷》的整体架构与阿嵯耶观音地位的跌落第106-109页
  (二)法源正脉:护国神祗的悄然置换第109-111页
 二 巍山:早期观音造像看由来已久的中土文化浸染第111-118页
  (一)南诏寺庙遗址出土观音造像的几个细节第111-116页
  (二)巍山双圈河大理早期遗址的杨枝观音造像第116-118页
 三 成都大圣慈寺的余温:蜀地对大理观音造像的示范效应第118-131页
  (一)"数珠手观音"和"平顶冠"的启示第118-121页
  (二)关于川滇联通的史迹梳理第121-122页
  (三)成都大圣慈寺壁画和《梵像卷》第122-126页
  (四)大圣慈寺藏川的"十王"信仰弘布与观音、地藏的组合第126-131页
 四 祥云水目山禅系的崛起与大理国佛教造像汉系特征第131-143页
  (一)祥云水目山禅系的崛起第133-136页
  (二)佛教造像的汉系特征第136-143页
 五 权相高氏当国下的大理国历史景深第143-152页
  (一)王者出走:在和平的阳光下第144-145页
  (二)"在家僧制":释儒阶层的形成第145-147页
  (三)维摩诘大士传达的默契——示好于宋第147-152页
结语第152-155页
附录第155-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8页
图版说明与目录第168-174页
后记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BS医院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用《几何画板》设计中学数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