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苜蓿及其生态适应性 | 第11-13页 |
| ·苜蓿的起源 | 第11页 |
| ·苜蓿的分布 | 第11页 |
| ·苜蓿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 ·苜蓿的生态学特性 | 第12页 |
| ·苜蓿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2-13页 |
| ·苜蓿种子的形成与发育 | 第13-18页 |
| ·种子的一般发育模式 | 第13-14页 |
|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产量形成 | 第14-15页 |
|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贮藏物质变化 | 第15-16页 |
|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活力变化 | 第16-17页 |
| ·种子发育过程中的酶活性 | 第17-18页 |
| ·苜蓿种子的硬实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 ·试验区地理位置和气候 | 第19页 |
| ·试验期试验点气候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 ·荚果含水量测定 | 第20-21页 |
| ·种子产量测定 | 第21页 |
| ·种子千粒重测定 | 第21页 |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1页 |
| ·淀粉含量测定(高氯酸法) | 第21-22页 |
| ·标准发芽率测定 | 第22页 |
| ·活力指数测定 | 第22页 |
| ·电导率测定 | 第22页 |
| ·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 ·种子硬实率测定 | 第23页 |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结果 | 第24-36页 |
| ·荚果含水量及干、鲜重 | 第24-25页 |
|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 | 第25-27页 |
| ·种子产量 | 第25-26页 |
| ·种子千粒重 | 第26-27页 |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27页 |
| ·淀粉含量 | 第27-29页 |
|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 | 第29-30页 |
| ·种子发芽率 | 第29-30页 |
| ·种子活力指数 | 第30页 |
| ·电导率 | 第30-31页 |
| ·脱氢酶活性(TTC) | 第31-32页 |
| ·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 第32-35页 |
| ·种子硬实率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36-41页 |
| ·种子含水量 | 第36页 |
| ·苜蓿种子的适宜收获期 | 第36-38页 |
| ·不同苜蓿品种的熟性 | 第38页 |
| ·适用于苜蓿种子发育过程中活力评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 第38-39页 |
| ·苜蓿种子的硬实及其破除 | 第39-4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