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人类现代困境及哲学思维转向:制度文化研究的现实语境 | 第16-28页 |
(一) 主体性及其现代困境 | 第16-20页 |
1. 人的活动与主体性问题 | 第16-18页 |
2. 人类困境及其哲学基础 | 第18-20页 |
(二) 现代哲学思维转向 | 第20-25页 |
1. 主体间性的本质 | 第21页 |
2. 中西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 第21-25页 |
(三) 主体间性的实践意义与人的活动基本秩序的重建 | 第25-28页 |
1. 主体间性的实践发生机制 | 第25-26页 |
2. 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3. 主体间性的意义规约与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 | 第27-28页 |
二、人为程序与为人取向的统一:制度文化的本质界定 | 第28-43页 |
(一) 实质性思维——“制度文化”哲学界定的逻辑起点 | 第28-30页 |
(二) 人的活动视野中的制度文化的哲学规定性 | 第30-36页 |
1. 人的活动视野中的制度文化的哲学内涵 | 第30-32页 |
2. 人的活动视野中的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三) 制度文化的结构系统 | 第36-43页 |
1. 制度文化的要素系统 | 第36-39页 |
2. 制度文化的层次 | 第39-40页 |
3. 制度文化的类型 | 第40-43页 |
三、人的活动秩序体系的形上基础:制度文化的本体论追问 | 第43-59页 |
(一) 制度文化的本体形态与功能形态 | 第43-48页 |
1. 黑格尔关于“力”的理论 | 第43-44页 |
2. 制度文化的本体形态 | 第44-47页 |
3. 制度文化作为“人文力”的功能形态 | 第47-48页 |
(二) 制度文化价值的“整合与沟通” | 第48-55页 |
1. 制度文化价值分化 | 第48-51页 |
2. 构建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元价值”的制度文化 | 第51-55页 |
(三) 制度文化的传统生态转化与“生态调理” | 第55-59页 |
1. “生态平衡”是制度文化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 | 第55-56页 |
2. 制度文化的传统生态转换 | 第56-57页 |
3. 制度文化的“生态调理” | 第57-59页 |
四、人的活动秩序体系的效率指向:制度文化运行机制与功能的理性考察 | 第59-77页 |
(一) 制度文化的品质结构 | 第59-63页 |
1. 制度文化的能量大小及释放 | 第59-60页 |
2. 制度文化的作用方向及其规律 | 第60-62页 |
3. 制度文化的作用撑点及其选择 | 第62-63页 |
(二) 制度文化的前在预设与张力区间 | 第63-68页 |
1. 制度文化的“生成”问题 | 第63-64页 |
2. 制度文化的前在预设 | 第64-65页 |
3. 制度文化的张力区间 | 第65-68页 |
(三) 制度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68-72页 |
(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文化的特定功能结构及创新 | 第72-77页 |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文化的特定功能结构 | 第72-74页 |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文化功能创新的必然性 | 第74-77页 |
结语 制度文化的实践指向 | 第77-80页 |
(一) 彰显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建设和谐制度文化 | 第77-78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 第77-78页 |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凝聚力 | 第78页 |
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 | 第78页 |
4.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 | 第78页 |
(二) 关切现实生活世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 | 第78-80页 |
1. 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第79页 |
2. 吸收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切有益成果,促进制度文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 第79页 |
3. 制度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附: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