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概述 | 第11-16页 |
一、刑事和解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涵义 | 第11-13页 |
(二)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沿革考察 | 第14-16页 |
(一) 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发源 | 第14-15页 |
(二) 刑事和解理念与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司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16-30页 |
一、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司法现状 | 第16-27页 |
(一) 当前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司法现状 | 第16-23页 |
(二) 引入刑事和解理念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 第23-27页 |
二、中国引入刑事和解理念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 刑事和解理念与中国传统刑法价值观念的冲突 | 第27-28页 |
(二) 刑事和解理念与中国刑罚目的的冲突 | 第28页 |
(三) 刑事和解与中国现有诉讼模式的冲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 | 第30-49页 |
一、刑事和解是否适用重罪的问题 | 第30-38页 |
(一) 从刑事和解的理论来源上讲,刑事和解可以适用重罪 | 第30-31页 |
(二) 从刑事和解的价值目的上讲,刑事和解应当适用重罪 | 第31-35页 |
(三) 刑事和解适用重罪的障碍及消除 | 第35-38页 |
二、中国刑事和解法律规范的设计构想 | 第38-45页 |
(一) 实体法上的设计 | 第38-41页 |
(二) 程序法上的设计 | 第41-45页 |
三、刑事和解应配备的相关制度 | 第45-49页 |
(一) 建立人格调查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建立民间刑事和解工作促进会和专门的刑事和解主持机构 | 第46-47页 |
(三) 建立刑事受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