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3-19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各发育期生长的影响 | 第13-15页 |
·苗期 | 第13-14页 |
·分蘖初盛期 | 第14页 |
·分蘖末期 | 第14页 |
·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 | 第14-15页 |
·灌浆乳熟期 | 第15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15-19页 |
·水稻根系形态的研究 | 第15-16页 |
·水稻根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16-17页 |
·水稻产量与根系 | 第17页 |
·肥料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17-18页 |
·水肥耦合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第19-22页 |
·呼吸作用 | 第19页 |
·光合作用 | 第19页 |
·脯氨酸 | 第19-20页 |
·脱落酸 | 第20页 |
·活性氧代谢与丙二醛 | 第20-21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21-22页 |
3 水稻的抗旱机制 | 第22-24页 |
·气孔行为 | 第22-23页 |
·渗透调节 | 第23页 |
·活性氧的清除 | 第23页 |
·植物激素水平的调节 | 第23页 |
·Lea蛋白的保护作用 | 第23-24页 |
4 水稻对干旱胁迫的农艺调节 | 第24-27页 |
·改变生育期,调节生育进程 | 第24-25页 |
·减少水分蒸腾,增强吸水能力 | 第25页 |
·营养调节 | 第25-27页 |
第2部分 试验部分 | 第27-57页 |
第一章 不同水分管理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27-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供试植物 | 第27页 |
·供试土壤 | 第27-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水稻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水稻株高 | 第28-29页 |
·水稻分蘖数 | 第29-3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不同水分管理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供试植物 | 第33页 |
·供试土壤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水稻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叶绿素a含量 | 第34-35页 |
·叶绿素b含量 | 第35-36页 |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 | 第36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36-37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37-3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不同有机物添加模式下水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供试植物 | 第41页 |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 | 第41页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水稻形态学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水稻株高 | 第43页 |
·水稻分蘖数 | 第43-45页 |
·最大根长 | 第45页 |
·不定根数 | 第45-46页 |
·总根长 | 第46页 |
·根表面积 | 第46页 |
·根体积 | 第46-47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有机物添加模式下水稻生理生化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9-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供试植物 | 第49页 |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 | 第49页 |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水稻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水稻叶片叶绿素a含量 | 第50-51页 |
·水稻叶片叶绿素b含量 | 第51-52页 |
·水稻叶片超氧歧化酶(SOD)活性 | 第52-53页 |
·水稻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53-54页 |
·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54-5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