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康有为人权思想的提出 | 第9-14页 |
(一) 吸收卢梭“民约论”的基本内核 | 第9-10页 |
(二) 对人本性的思考 | 第10-14页 |
1、人各合天地原质以为人 | 第11页 |
2、人有自主之权 | 第11-12页 |
3、人道归之于气质 | 第12-14页 |
二、康有为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4-26页 |
(一) 政治民主权 | 第14-16页 |
1、参政议政权 | 第14-15页 |
2、言论自由权 | 第15页 |
3、立宪政使“权归于众” | 第15-16页 |
(二) 经济权利 | 第16-18页 |
(三) 男女平等权 | 第18-21页 |
1、男女平等乃天予人之权 | 第18-19页 |
2、反对男尊女卑 | 第19-21页 |
(四) 婚姻自主权 | 第21-23页 |
1、父母尊亲无权代择婚姻 | 第21-22页 |
2、男女婚姻须订立“交好之约” | 第22-23页 |
(五) 受教育权 | 第23-26页 |
1、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 第23-24页 |
2、教育资源应公平分配 | 第24-26页 |
三、康有为人权思想的特点 | 第26-30页 |
(一) 以今文经学阐释人权 | 第26-27页 |
(二) 以“进化论”论证人权的历史合理性 | 第27-28页 |
(三) 工具理性的维度 | 第28-30页 |
1、以人权理论推动变法 | 第28-29页 |
2、人权是实现国权的重要途径 | 第29-30页 |
四、康有为人权思想的启蒙意义 | 第30-36页 |
(一) 批判封建礼教 | 第30-32页 |
1、以“民约论”批判“君为臣纲” | 第30-31页 |
2、以男女平等观批判“夫为妻纲” | 第31-32页 |
3、以“父母子女各有独立自主之权”批判“父为子纲” | 第32页 |
(二) 唤醒了人们基于人权的平等意识 | 第32-34页 |
1、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32-33页 |
2、人人平等 | 第33-34页 |
(三) 为近代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1、民主大势论 | 第34-35页 |
2、开民智以兴民权 | 第35-36页 |
五、康有为人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 第36-41页 |
(一) 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人权理论 | 第36页 |
(二) 制度变革的思维路径 | 第36-37页 |
(三) 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 | 第37-38页 |
(四) 人权理论的内在矛盾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