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设计初探--以我国新建大学城为研究对象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1页
1 绪论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13页
     ·大学城建设进入降温反思期第11-12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3-14页
     ·研究范围第13-14页
     ·研究主体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20页
   ·论文框架第20-21页
2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认知第21-33页
   ·范畴认知——城市公共空间第21-24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解析第21-22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第22-23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第23-24页
   ·体系认知——大学城公共空间第24-28页
     ·“大学城”概述第24-26页
     ·大学城公共空间的体系构成第26-28页
   ·本体认知——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第28-31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范围第28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类型第28-30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功能第30-31页
   ·小结第31-33页
3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探究第33-43页
   ·现状问题第33-37页
     ·“共享性”和“开放性”未能充分体现第33页
     ·活力不足,场所感匮乏第33-34页
     ·空间可识别性较差第34-35页
     ·空间联系性弱第35-36页
     ·积极空间缺失第36页
     ·服务设施不齐备第36页
     ·缺乏文化历史内涵第36-37页
   ·原因探析第37-41页
     ·管理原因分析第37-38页
     ·设计原因分析第38-40页
     ·综合原因分析第40-41页
   ·小结第41-43页
4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解析第43-59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分析第43-49页
     ·活动的主体第43-45页
     ·活动的内容第45-47页
     ·活动的类型第47-48页
     ·活动与空间需求第48-49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第49-51页
     ·共享性第49-50页
     ·过渡性与衔接性第50页
     ·边缘性第50-51页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的构成第51-57页
     ·空间构成第51-52页
     ·空间类型第52-57页
   ·小结第57-59页
5 大学城校际公共空间设计第59-93页
   ·通用设计原则第59-66页
     ·构建整体与系统第59页
     ·促进开放与共享第59页
     ·营造活力校际场所第59-60页
     ·注重联系性与可达性第60-61页
     ·加强边缘的丰富性第61-62页
     ·创造积极空间第62页
     ·完善服务设施第62-64页
     ·丰富文化历史内涵第64-66页
   ·中心空间的设计对策第66-72页
     ·道路空间设计对策第66-70页
     ·自然空间设计对策第70-71页
     ·组合式空间设计对策第71-72页
   ·边缘空间的设计对策第72-74页
     ·复合的边缘空间第72-73页
     ·连续的边缘空间第73页
     ·“柔化的”边缘空间第73-74页
   ·空间组合类型及优化设计对策第74-90页
     ·同质功能组合第74-82页
     ·异质功能组合第82-90页
   ·针对管理层面的对策第90-91页
     ·完善设计与控制体系第90页
     ·促进校际资源的互补与共生第90页
     ·缩小校内安保单元第90-91页
   ·小结第91-93页
6 结语第93-95页
致谢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网络化趋势研究
下一篇:技术资产会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