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6-39页 |
| ·研究对象及缘起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法主体体系 | 第16-17页 |
| ·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28页 |
| ·劳动法制具有不可复制性 | 第18-22页 |
| ·劳动法制的不可复制性与劳动法主体体系的关系 | 第22-25页 |
| ·劳动法制的不可复制性对于劳动法学研究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劳动法主体体系对于劳动法学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法社会学的方法 | 第28-29页 |
| ·系统论的方法 | 第29-30页 |
| ·实例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文献综述 | 第30-38页 |
| ·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 第30-33页 |
| ·关于“社会合作伙伴”的研究 | 第33-35页 |
| ·关于“劳动关系模式”的观点 | 第35-38页 |
|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8-39页 |
| 第2章 劳动法主体体系三角框架 | 第39-68页 |
| ·三角框架的实践基础是三方原则 | 第39-47页 |
| ·“三方原则”的特征和践行方式 | 第39-41页 |
| ·“三方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 第41-44页 |
| ·“三方原则”体现了劳动法的法益结构 | 第44-47页 |
| ·三角框架的理论基础是利益集团理论 | 第47-55页 |
| ·利益集团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7-51页 |
| ·劳动关系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 第51-55页 |
| ·三角框架的构成 | 第55-66页 |
| ·劳方 | 第55-59页 |
| ·雇主方 | 第59-62页 |
| ·劳动法中的政府主体 | 第62-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3章 劳动法主体体系三层框架 | 第68-97页 |
|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68-73页 |
| ·市民社会的一般理解与本文的选择 | 第68-71页 |
|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两种理论进路 | 第71-72页 |
| ·国家与社会分析范式下的劳动法主体体系 | 第72-73页 |
| ·劳动法主体体系三层框架解析 | 第73-86页 |
| ·市场主体 | 第73-77页 |
| ·社会中间层主体 | 第77-84页 |
| ·政府主体 | 第84-86页 |
| ·三层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86-89页 |
| ·政府与社会中间层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86-88页 |
| ·社会中间层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88-89页 |
| ·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89页 |
| ·劳动法主体体系三角框架的三层运行 | 第89-96页 |
| ·国家层面 | 第89-90页 |
| ·社会层面 | 第90-91页 |
| ·市场层面 | 第91-94页 |
| ·三层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 | 第94-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第4章 三层框架、三角框架与劳动法制 | 第97-144页 |
| ·三层框架与三角框架的关系及对劳动法制选择的影响 | 第97-104页 |
| ·三层框架对三角框架的制约关系 | 第97-101页 |
| ·劳动法主体体系对于劳动法制选择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 ·不同三层框架下的三角框架及其劳动法制选择 | 第104-129页 |
| ·美国市场个人主义模式下的劳动法制 | 第104-110页 |
| ·英国集体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劳动法制 | 第110-114页 |
| ·德国社会合作主义模式下的劳动法制 | 第114-120页 |
| ·日本私人合作主义模式下的劳动法制 | 第120-126页 |
| ·新加坡国家合作主义模式下的劳动法制 | 第126-129页 |
| ·从劳务派遣制度看劳动法主体体系对劳动法制选择的影响 | 第129-143页 |
| ·西方国家劳务派遣放松规制的表现 | 第129-132页 |
| ·西方国家劳动法主体体系背景 | 第132-136页 |
| ·放松规制的本质是社会规制代替国家规制 | 第136-138页 |
| ·我国劳务派遣规制选择及其依据 | 第138-143页 |
| ·小结 | 第143-144页 |
| 第5章 我国劳动法主体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144-161页 |
| ·主体体系现状 | 第144-150页 |
| ·强资本、弱劳动的基本格局 | 第144页 |
| ·强政府与弱社会中间层互为因果 | 第144-146页 |
| ·劳资团体及其不同群体的政策影响力不均衡 | 第146-147页 |
| ·劳动者分层化与工会一元化存在冲突 | 第147-148页 |
| ·雇主组织的缺位和职能弱化 | 第148-149页 |
| ·公共劳动服务商业化倾向 | 第149-150页 |
| ·我国劳动法主体体系构建目标模式的原则 | 第150-153页 |
| ·以社会利益衡平为原则构建主体利益关系 | 第150-151页 |
| ·以劳资自治与社会分权为原则构建社会中间层主体 | 第151-152页 |
| ·以国家积极适度干预为原则构建政府主体定位 | 第152页 |
| ·以合作主义为原则构建劳动法主体间关系 | 第152-153页 |
| ·现阶段我国劳动法主体体系的过渡性改革与完善 | 第153-160页 |
| ·总体原则 | 第153页 |
| ·工会的改革与完善 | 第153-156页 |
| ·雇主组织的改革与完善 | 第156-158页 |
| ·劳动服务主体的改革与完善 | 第158-159页 |
| ·政府与劳雇团体之间关系的改革与完善 | 第159页 |
| ·企业内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构 | 第159-160页 |
| ·小结 | 第160-161页 |
| 结论 | 第161-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