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21页
    一、研究缘起第9-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现实意义第11页
        (二)理论意义第11-12页
    三、相关内容研究现状综述第12-19页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现状的分析第13-14页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现状的分析第14-17页
        (三)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现状的分析第17-19页
    四、研究方法第19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9页
        (二)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19页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第19页
    五、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一章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概述第21-31页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一)马克思人学意蕴第21页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人”假设第21-22页
        (三)人性幽暗理论第22-23页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现状第23-28页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第23-24页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24-25页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存在的问题第25-28页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考量第28-31页
        (一)当今大学生不完全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第28-29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基本实现方式第29页
        (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可以借鉴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第29-31页
第二章“化性起伪”: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思路第31-45页
    一、“化性起伪”的内涵第31-33页
        (一)“性”解第31页
        (二)“伪”解第31-32页
        (三)“化性起伪”解第32-33页
    二、“化性起伪”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联系第33-35页
        (一)目标指向的一致性第33-34页
        (二)价值主体认同的同一性第34-35页
        (三)政治社会化实现策略的共通性第35页
    三、“化性起伪”思想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分析第35-39页
        (一)本始材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得以发生的逻辑起点第35-36页
        (二)人性本恶: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第36-37页
        (三)性伪相分: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可能性第37-39页
    四、“化性起伪”思想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条件分析第39-45页
        (一)人有心知第39-40页
        (二)人能群第40-41页
        (三)人有分第41-43页
        (四)人有行第43-45页
第三章“化性起伪”思想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第45-53页
    一、个人内修与外学的实现第45-47页
        (一)真积力久的主观学习第45-46页
        (二)隆师亲友的榜样学习第46-47页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第47-49页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第47-48页
        (二)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校园环境第48-49页
    三、社会政治环境的构建第49-51页
        (一)礼法同治的社会秩序的建立第50页
        (二)健康的政治生态的形成第50-51页
    四、媒体引导作用的发挥第51-53页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51-52页
        (二)搭构优质的新媒体教育语境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阶段性预警研究
下一篇:长沙金鹰汽车修理厂服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