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8-10页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传统教学的批判第10-21页
 (一)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演进第10-12页
  1. 建构主义思想的开启第10-11页
  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逐步形成第11-12页
 (二)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2-16页
  1. 传统建构主义第13-14页
  2. 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第14-15页
  3. 社会建构主义第15-16页
 (三) 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的批判第16-21页
  1. 提倡建构主义知识观,批判客观主义知识观第17-18页
  2. 批判、反对接受教学,主张探究教学、合作学习第18-19页
  3. 提倡学科综合化,批判传统教育的学科本位论第19页
  4. 提倡学生为中心,批判教师中心论第19-21页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运用建构主义出现的问题第21-30页
 (一) 课堂教学知识性质混乱第21-25页
  1. 文本的教育意义被曲解或误解第21-23页
  2. 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意见混淆,知识失去了公共性第23页
  3. 知识的个体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使教学评价失去了标准第23-25页
 (二) 教学活动化、游戏化形式严重第25-28页
  1. 课堂教学活动化,讲授法教学受到贬抑第25-26页
  2. 过度吹捧探究式,忽视其教学效率低下的现实第26-27页
  3. 过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忽视理性知识的价值第27-28页
 (三) 扬生抑师的困境第28-30页
三、对运用建构主义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第30-46页
 (一) 知识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第30-34页
  1. 混淆了知识的个体性与知识的公共性第30-32页
  2. 混淆了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原创性第32-33页
  3. 割裂了知识的建构与知识的传递第33-34页
 (二) 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学生知识获得不是“真创造”第34-37页
  1. 学生的个体认识主要是间接认识第34-35页
  2. 学生的个体认识不同于人类历史的总认识第35-36页
  3. 学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索第36-37页
 (三) 合理看待师生角色的定位问题第37-39页
  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37-38页
  2. 学生是有待完善、发展的个体第38-39页
 (四) 建构主义要适应中国的国情第39-46页
  1. 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第39-40页
  2. 从实施所必须的物质技术层面来分析第40-43页
  3. 合理定位建构主义,不要神话也不盲目排斥第43-46页
结语: 科学看待建构主义,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ops嵌入式浏览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安神镇痛法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