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主动悬挂控制器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国内外悬挂的发展情况 | 第11-13页 |
·半主动悬挂控制技术理论现状 | 第13-16页 |
·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7-22页 |
·悬挂系统的控制特性分析 | 第17页 |
·半主动悬挂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17-20页 |
·半主动悬挂的振动模型 | 第17-19页 |
·半主动悬挂模型的控制步骤 | 第19-20页 |
·路面模型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半主动悬挂模糊控制器的研究 | 第22-31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 第22-23页 |
·自适应模糊控制原理 | 第23-27页 |
·半主动悬挂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27-30页 |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27页 |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 第27-28页 |
·模糊规则设计 | 第28-29页 |
·模糊规则调整 | 第29-30页 |
·反模糊化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半主动悬挂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31-53页 |
·引言 | 第31页 |
·DSP 系统介绍 | 第31-35页 |
·TMS320LF2407A 特点和资源 | 第32-33页 |
·事件管理模块(EV) | 第33-35页 |
·DSP 外围电路设计 | 第35-43页 |
·电源模块 | 第35-38页 |
·串口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EEPROM 电路设计 | 第39页 |
·D/A 电路设计 | 第39页 |
·V/I 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A/D 电路设计 | 第40-41页 |
·RAM 电路扩展设计 | 第41-42页 |
·光耦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CAN 总线通信设计 | 第43-46页 |
·现场总线简介 | 第43-44页 |
·CAN 总线 | 第44-45页 |
·CAN 总线外围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FPGA 设计 | 第46-50页 |
·可编程器件的发展及概况 | 第46-47页 |
·FPGA 配置芯片设计 | 第47-48页 |
·FPGA 应用电路设计 | 第48-50页 |
·高速电路设计设计 | 第50-52页 |
·电磁兼容性概述 | 第50页 |
·半主动悬挂控制器的电磁兼容设计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和主要功能的实现 | 第53-67页 |
·DSP 软件开发工具的介绍 | 第53-57页 |
·CCS 开发环境 | 第53-54页 |
·用C 语言开发DSP 的流程 | 第54-55页 |
·C 语言和汇编的混合编程 | 第55页 |
·编写链接器命令文件 | 第55-57页 |
·DSP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57页 |
·自适应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57-59页 |
·通信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59-61页 |
·CAN 通信 | 第59-60页 |
·串口通信 | 第60-61页 |
·A/D 转换与D/A 转换 | 第61-63页 |
·串行EEPROM 读写设计 | 第63-64页 |
·FPGA 软件编程 | 第64-66页 |
·可编程器件软件开发概述 | 第64-65页 |
·FPGA 程序设计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系统调试 | 第67-69页 |
·硬件调试 | 第67-68页 |
·软件调试 | 第68-6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9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