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的场所效应性--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12-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 2 相关名词解释 | 第14-18页 |
| ·景观 | 第14-16页 |
| ·机会成本与边际效应 | 第16页 |
| ·场所效应性 | 第16页 |
| ·设计原则 | 第16-17页 |
| ·小结 | 第17-18页 |
| 3 国内外校园景观的发展概况 | 第18-31页 |
| ·西方学院的现状及演变历史 | 第18-24页 |
| ·中世纪欧洲学院空间的形成 | 第18-20页 |
| ·现代美国校园特征 | 第20-21页 |
| ·西方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21-24页 |
| ·我国校园的历史与发展 | 第24-30页 |
| ·太学与国子监的构成形态 | 第24-25页 |
| ·古代民间书院的教学环境和精神 | 第25-26页 |
|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演变 | 第26-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4 华中科技大学场所现状调查及效应分析 | 第31-66页 |
| ·校园概况及总体分析 | 第31-33页 |
| ·校园各类场所深入调查及成因分析 | 第33-65页 |
| ·学习型场所 | 第35-39页 |
| ·休息型场所 | 第39-47页 |
| ·集会型场所 | 第47-50页 |
| ·交通型场所 | 第50-54页 |
| ·标识型场所 | 第54-58页 |
| ·停车场 | 第58-61页 |
| ·其他场所 | 第61-63页 |
| ·特殊场所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5 校园景观及空间的整合 | 第66-87页 |
| ·校园各类景观的场所效应性总结 | 第66-76页 |
| ·广场 | 第66-67页 |
| ·草地&林地 | 第67-71页 |
| ·小品 | 第71-73页 |
| ·公共设施 | 第73-76页 |
| ·校园景观的效应性分类 | 第76-79页 |
| ·校园环境的重新营造 | 第79-85页 |
| ·过量景观与少量景观间的转换 | 第80-81页 |
| ·适量景观的再造 | 第81-82页 |
| ·少量景观的弥补 | 第82-83页 |
| ·案例研究 | 第83-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6 国内高校景观探索及解决的普遍思路 | 第87-91页 |
| ·国内一般高校景观建设所面临的共性 | 第87-88页 |
| ·能源紧缺时代的景观建设 | 第87-88页 |
| ·扩招政策对国内众多高校校园环境带来的冲击 | 第88页 |
| ·校园的历史和文脉 | 第88-90页 |
| ·沉淀校园文化,打造百年名校 | 第88-89页 |
| ·历史型景观场所的保护与改造 | 第89-90页 |
| ·各种景观的场所效应最大化 | 第90-91页 |
| 结语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