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的法规范认知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拟采用的论证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见危不救的现实困境 | 第15-28页 |
·见危不救的道德困境 | 第15-19页 |
·道德底线难以承受之重 | 第15-17页 |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维障碍 | 第17-18页 |
·走出道德困境的可能路径 | 第18-19页 |
·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 第19-24页 |
·无罪判决实例 | 第20-21页 |
·有罪判决实例 | 第21-22页 |
·罪刑法定的认知困境 | 第22-24页 |
·犯罪化与刑法谦抑性的张力 | 第24-28页 |
·犯罪化的呐喊 | 第24-25页 |
·刑法谦抑性的责难 | 第25-26页 |
·谦抑的界限 | 第26-28页 |
第3章 国外见危不救的法规范调整 | 第28-42页 |
·国外的立法实践 | 第28-32页 |
·具体的法律规则 | 第28-30页 |
·见危不救法律化的神学基础 | 第30-31页 |
·对立法效果的评述 | 第31-32页 |
·司法对立法的推动 | 第32-36页 |
·大陆法系的相关判例 | 第32-33页 |
·英美法系的相关判例 | 第33-34页 |
·法律道德理性的觉醒 | 第34-36页 |
·认识论的启示 | 第36-42页 |
·法规范认知释义 | 第36-38页 |
·见危不救情境的意义结构 | 第38-39页 |
·情境中在场的法规范 | 第39-42页 |
第4章 见危不救情境要素的法规范认知 | 第42-57页 |
·见危不救的行为性认知 | 第42-44页 |
·自然行为理论 | 第42页 |
·规范行为理论 | 第42-43页 |
·法规范行为的选择本质 | 第43-44页 |
·见危不救的作用力认知 | 第44-51页 |
·不作为的作用力拟制 | 第45-46页 |
·先行行为 | 第46-47页 |
·紧密生活共同体 | 第47-49页 |
·合同附随义务 | 第49-50页 |
·绝对控制力 | 第50-51页 |
·在场者责任能力的认知 | 第51-57页 |
·责任能力的释义 | 第52-53页 |
·在场者责任能力的正当性 | 第53-55页 |
·在场者责任能力的有效性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