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对现代建筑结构空间的拓展 | 第13-19页 |
一、钢材作为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 | 第13页 |
二、各类住宅空间在新材料引进中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一) 单层住宅 | 第14页 |
(二) 低层高密度住宅 | 第14-15页 |
(三) 连排式住宅 | 第15页 |
三、材料对空间的拓展 | 第15-19页 |
(一) 主要建筑材料下空间语言的表达 | 第15-19页 |
1、对西方石头建筑的朴素观察 | 第15-16页 |
2、对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朴素观察 | 第16页 |
3、石破天惊——现代建筑的生产 | 第16-19页 |
(1) 国际式建筑 | 第16-17页 |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塑性 | 第17页 |
(3) 探索阶段的钢结构住宅 | 第17-19页 |
第二章、新技术营造下的有机功能主义空间 | 第19-31页 |
一、钢结构体系下空间语言的探索 | 第19页 |
二、建筑空间语言的范畴 | 第19-20页 |
(一) 实体与空间 | 第19-20页 |
(二) 联系与分隔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范畴 | 第20页 |
(三) 韵律与序列 | 第20页 |
(四) 序列是空间组织的常用形式 | 第20页 |
三、钢结构建筑空间语言的八大设计原则 | 第20-29页 |
(一) 按照使用功能进行设计的空间概念 | 第21-22页 |
1、细部的组合 | 第21-22页 |
2、功能决定形式 | 第22页 |
3、功能原则剔除了“完整立面”的概念 | 第22页 |
(二) 以开放平面为基础的现代建筑空间 | 第22-23页 |
(三) 技术满足了对空间连续性和结构轻盈的要求 | 第23页 |
(四) 建筑形态的基本视觉要素在艺术表现力的增强 | 第23-25页 |
1 、形-表层与深层结构 | 第24页 |
2 、光-自然中光的运用 | 第24-25页 |
3 、色-色彩与材料质感 | 第25页 |
(五) 非对称性与不协调性的空间布局 | 第25-26页 |
(六) 为表现空间构成概念的层结构 | 第26-27页 |
1 、层构成的艺术探讨 | 第26页 |
2、钢结构住宅中层构成的实验 | 第26页 |
3、层空间在建筑维度上的探索 | 第26-27页 |
(七) 建筑和自然环境间的对话 | 第27-28页 |
(八) 文脉概念的引入 | 第28-29页 |
1、都市文脉 | 第28页 |
2、地域文脉 | 第28页 |
3、建筑文脉与环境的协调 | 第28-29页 |
三、虚拟技术对空间概念的拓展 | 第29-31页 |
(一)、弗兰克·盖里――雕塑般建筑语言的实现 | 第29-30页 |
(二)、扎哈·哈迪德-意向建筑语言的实践 | 第30-31页 |
第三章、技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辨正关系 | 第31-36页 |
(一) 材料结构技术与艺术实现之间的相互制约 | 第32页 |
(二) 节能环保空间的仿生趋势 | 第32-36页 |
1、生态设计产生于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 第33页 |
2、利用自然光热风水,节能环保生态艺术 | 第33-34页 |
3、智能化的介入 | 第34-36页 |
第四章、钢结构住宅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36-43页 |
一、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凯宾斯基饭店”住宅区的建筑空间探索 | 第36-41页 |
(一) 手提箱 | 第36-37页 |
(二) 家俱屋 | 第37页 |
(三) 三号别墅 | 第37-38页 |
(四) 怪院子 | 第38页 |
(五) 飞机场 | 第38-39页 |
(六) 红房子 | 第39页 |
(七) 竹屋 | 第39页 |
(八) 大通铺 | 第39页 |
(九) 双兄弟 | 第39-40页 |
(十) 森林小屋 | 第40页 |
(十一) 土宅 | 第40-41页 |
(十二) 公社俱乐部 | 第41页 |
二、可持续发展的钢结构低层住宅空间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