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长牡蛎不同选育群体间杂交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第一节 杂交与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13-21页
  1 杂种优势理论基础及相关假说第13-15页
  2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简史第15页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3 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第17页
  4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海洋贝类杂交概况第17-19页
   ·贝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9-21页
 第二节 贝类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第21-26页
  1 数量性状概述第21-24页
   ·数量性状特征第21页
   ·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分解第21-22页
   ·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2-24页
  2 贝类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进展第24-26页
 第三节 长牡蛎的生物学、增养殖现状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26-30页
  1 长牡蛎的生物学特性及增养殖现状第26-27页
   ·长牡蛎的分类地位和分布区域第26页
   ·长牡蛎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第26页
   ·长牡蛎的繁殖、生长特点第26-27页
   ·长牡蛎增养殖现状第27页
  2 长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27-30页
   ·选择育种第27-28页
   ·杂交育种第28-29页
   ·多倍体育种第29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9-30页
 第四节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目的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长牡蛎不同选育群体间的杂交第31-55页
 第一节 长牡蛎F2代选育群体间的杂交第31-45页
  0 引言第31-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材料来源第32页
   ·实验设计第32页
   ·苗种培育第32-33页
     ·人工授精与孵化第32页
     ·幼虫培育第32-33页
   ·养成第33页
   ·数据测定第33页
     ·受精率与孵化率第33页
     ·幼虫生长与存活第33页
     ·稚贝及成体生长存活第33页
     ·杂种优势率第33页
   ·统计分析第33-34页
  2 结果第34-43页
   ·不同亲本群体间的比较第34页
   ·受精率与孵化率第34-35页
   ·幼虫的生长、存活比较第35-37页
     ·幼虫的生长比较第35-36页
     ·幼虫的成活率比较第36-37页
   ·稚贝及成贝的生长、存活比较第37-41页
     ·稚贝及成贝的生长比较第37-40页
     ·稚贝及成贝的存活比较第40-41页
   ·杂种优势率第41-43页
  3 讨论第43-45页
 第二节 长牡蛎F3代选育群体间的杂交第45-55页
  0 引言第45-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材料来源第46页
   ·实验设计第46页
   ·苗种培育第46-47页
     ·人工授精与孵化第46页
     ·幼虫培育第46-47页
   ·养成第47页
   ·数据测定第47页
     ·幼虫生长与存活第47页
     ·稚贝生长第47页
     ·杂种优势率第47页
   ·统计分析第47-48页
  2 结果第48-52页
   ·幼虫的生长、存活比较第48-50页
     ·幼虫的生长比较第48-49页
     ·幼虫的存活率比较第49-50页
   ·稚贝的生长比较第50-51页
   ·杂种优势率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5页
第三章 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第55-66页
 0 引言第55-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6-58页
   ·材料来源第56页
   ·实验设计第56页
   ·实验方法第56-57页
     ·人工授精孵化与幼虫培育第56-57页
     ·稚贝及成体培育第57页
   ·统计分析第57-58页
 2、结果第58-62页
   ·表型性状变异第58-59页
   ·表型性状变异的方差分量第59-61页
   ·遗传力估计第61页
   ·遗传效应预测第61-62页
 3 讨论第62-66页
   ·遗传方差与遗传力第62-64页
   ·亲本育种效应第64-66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饲料中糖结构、糖水平及糖脂比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糖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高不饱和脂肪酸对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营养生理及免疫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