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环境与慈善组织的发展--以清代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论证 | 第13-18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8-21页 |
一、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二、研究时段与区域 | 第19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清代直隶地理分区与社会环境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区域范围与地理环境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行政区划与区域划分 | 第22-26页 |
第三节 各区域的社会环境 | 第26-33页 |
第三章 清代直隶的养济院 | 第33-57页 |
第一节 养济院的恢复与建设 | 第33-44页 |
一、清代以前的养济院概述 | 第33-34页 |
二、各地养济院的恢复和重建 | 第34-39页 |
三、养济院的建筑形式与规模 | 第39-44页 |
第二节 养济制度与救助标准 | 第44-51页 |
一、养济制度 | 第44-46页 |
二、孤贫救助标准的调整与救助办法的差异 | 第46-51页 |
第三节 养济院名额的地域分配与救助实效 | 第51-57页 |
一、收养名额的地域分配 | 第51-54页 |
二、各级政府加强养济院救助效果的努力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清代直隶的留养局 | 第57-81页 |
第一节 留养局的建立、数量规模与空间分布 | 第57-66页 |
一、留养局的建立 | 第57-60页 |
二、留养局的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 | 第60-63页 |
三、留养局的房屋来源与建筑形式 | 第63-66页 |
第二节 留养对象、留养局位置的选择和留养资金 | 第66-76页 |
一、留养对象和留养局位置的选择 | 第66-67页 |
二、留养资金 | 第67-72页 |
三、留养基金和土地的来源 | 第72-76页 |
第三节 留养制度、社会实效及留养局的发展 | 第76-81页 |
一、留养制度 | 第76-78页 |
二、留养局的发展及其养济院化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清代直隶其它类型慈善组织的空间分布与扩展 | 第81-99页 |
第一节 育婴堂和普济堂 | 第81-87页 |
一、育婴堂 | 第81-85页 |
二、普济堂 | 第85-87页 |
第二节 恤嫠会和全节堂 | 第87-89页 |
第三节 水会和牛痘局 | 第89-95页 |
一、清代直隶的水会 | 第89-92页 |
二、牛痘局 | 第92-95页 |
第四节 养病堂等其它慈善组织 | 第95-96页 |
第五节 晚清的教会慈善组织 | 第96-99页 |
第六章 清代直隶天津城慈善组织的个案考察 | 第99-113页 |
第一节 济贫、救荒类慈善组织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施棺、泽尸类慈善组织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救生会、放生社、惜字社和慈善医院 | 第103-106页 |
第四节 综合类慈善组织与善堂联合会 | 第106-110页 |
第五节 清代天津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10-113页 |
第七章 地域环境与直隶慈善组织的发展 | 第113-118页 |
一、地域环境对慈善组织发展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二、慈善组织发展与地域环境的互动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