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快速公交通行能力概述 | 第15-24页 |
·快速公交通行能力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现有快速公交通行能力理论评析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车站的公交车到达分布和服务时间分布 | 第24-41页 |
·快速公交车辆到达车站的分布特征 | 第24-29页 |
·概述 | 第24-25页 |
·高服务频率系统的到达分布 | 第25-26页 |
·低服务频率系统的到达分布 | 第26-27页 |
·基本结论 | 第27-29页 |
·快速公交停靠时间均值分析 | 第29-36页 |
·上下客时间 | 第29-35页 |
·停靠时间均值的确定 | 第35-36页 |
·上下客时间波动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GI/G/1排队模型的单停靠位通行能力研究 | 第41-60页 |
·公交车通行能力理论模型 | 第41-47页 |
·理论推导 | 第41-43页 |
·GI/G/1模型的特殊形式 | 第43-44页 |
·饱和度与停靠位运营状态的关系 | 第44-47页 |
·模型各参数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7-54页 |
·到达间隔和停靠时间波动性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47-52页 |
·平均停靠时间及各组成因素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单停靠位车站的乘客通行能力 | 第54-56页 |
·提高停靠位乘客通行能力的对策 | 第56-57页 |
·单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计算实例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多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分析 | 第60-73页 |
·多停靠位车站分类 | 第60-62页 |
·普通多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 | 第62-69页 |
·最理想状态下的多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 | 第62-65页 |
·编组运营状态下的多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 | 第65-68页 |
·常规发车形式下的多停靠位车站通行能力 | 第68-69页 |
·设置超车道和子母站的通行能力 | 第69-71页 |
·车站仅设置超车道时的通行能力 | 第69-70页 |
·设置超车道和子母站时的通行能力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实例 | 第73-80页 |
·杭州快速公交B1线通行能力分析 | 第73-75页 |
·项目概况 | 第73-74页 |
·通行能力分析 | 第74-75页 |
·北京快速公交南中轴1线通行能力分析 | 第75-80页 |
·项目概况 | 第75-77页 |
·现行系统运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 第77-78页 |
·改善通行能力的措施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0-82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