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引言 似是故人来 | 第7-8页 |
第一章 身份危机 | 第8-19页 |
第一节 何处沧波问曼殊——身世考订之一波三折 | 第8-10页 |
第二节 契阔死生君莫问——身世之恫 | 第10-14页 |
第三节 故国伤心只泪流——家国之忧 | 第14-17页 |
第四节 怜侬憔悴不如人——身份危机及文化暖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东瀛来风 | 第19-54页 |
第一节 近日诗肠绕几许——苏曼殊诗歌对日本诗歌的受容 | 第19-31页 |
(1)无量春愁无量恨——苏曼殊诗歌的季节感 | 第20-23页 |
(2)泪眼更谁愁似我——苏曼殊诗歌的风雅之诚 | 第23-27页 |
(3)是空是色本无殊——苏曼殊诗歌的狂禅内蕴 | 第27-31页 |
第二节 一往情深 劝惩垂戒——苏曼殊小说对日本小说的受容 | 第31-43页 |
(1)愍物宗情的意趣 | 第32-36页 |
(2)主观自我的言说 | 第36-41页 |
(3)小说的神髓与理想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此境不足为外人道——《燕子龛随笔》的日本风致 | 第43-47页 |
第四节 踏过樱花第几桥——日本文艺思潮对苏曼殊翻译心态的影响 | 第47-54页 |
(1)独向遗篇吊拜伦 | 第47-50页 |
(2)头陀而定国号——对"Cina"的考订 | 第50-54页 |
第三章 苏曼殊的文学史价值 | 第54-71页 |
第一节 运作方式的新变 | 第54-60页 |
(1)报界宠儿苏曼殊 | 第55-58页 |
(2)稿酬制下的新文人 | 第58-60页 |
(3)现代意义的小说 | 第60页 |
第二节 转型期的叙说 | 第60-71页 |
(1)心理性的人物观 | 第61-66页 |
"逃匿"与"寻觅"的功能反复 | 第62-65页 |
小我的呢喃 | 第65-66页 |
(2)自叙传的第一人称视角 | 第66-71页 |
第四章 苏曼殊的文化史意义 | 第71-87页 |
第一节 天生成佛我何能——苏曼殊的佛门光阴 | 第71-77页 |
第二节 排云谁与望楼台——苏曼殊的南社岁月 | 第77-83页 |
(1)结缘南社 | 第77-79页 |
(2)旧趣味的南社 新文化的前驱 | 第79-82页 |
(3)交相辉映 | 第82-83页 |
第三节 万里征尘愁入梦——苏曼殊的近代化自我 | 第83-87页 |
(1)苏曼殊的悖论 | 第84页 |
(2)亚洲的想象 | 第84-86页 |
(3)无用之用与文化自律 | 第86-87页 |
结束语:缟衣人不见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