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科技发展对策的体系及制定原则 | 第15-19页 |
·基于科技查新指标的分析与科技发展对策二者关系 | 第15-16页 |
·科技查新指标分析为科技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 第15页 |
·科学的科技发展对策的实施效果通过科技查新指标来反映 | 第15-16页 |
·科技发展对策的整体框架研究 | 第16-17页 |
·深度框架 | 第16页 |
·广度框架 | 第16-17页 |
·科技发展对策的制定原则 | 第17-19页 |
·确保实事求是 | 第17页 |
·遵循各方利益的统一性 | 第17页 |
·注重整体性 | 第17-18页 |
·把握时效性 | 第18-19页 |
3 数据分析部分 | 第19-33页 |
·安徽省科技查新课题指标的分类概述 | 第19-20页 |
·查新项目数量 | 第19页 |
·项目学科类别 | 第19页 |
·委托单位性质 | 第19-20页 |
·基于科技查新指标的数据分析 | 第20-25页 |
·基于科技查新总量的统计 | 第20-23页 |
·基于科技查新学科类别的统计 | 第23-24页 |
·基于科技查新委托单位性质的统计 | 第24-25页 |
·安徽省内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 第25-33页 |
·分析思路 | 第25-27页 |
·地区创新绩效的计算 | 第27-33页 |
4 安徽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科研学科类别间比重差异明显 | 第33-34页 |
·战略性重点学科发展不足,缺乏引导力度 | 第33页 |
·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失衡,缺乏创新活力 | 第33-34页 |
·科研项目单位内部以及单位间合作问题 | 第34-36页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于科研成果估价不当 | 第34页 |
·高等院校间科研力量分配失衡,创新积极性较低 | 第34-35页 |
·科研激励机制缺失,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不足 | 第35页 |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5页 |
·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积极性的引导不足 | 第35页 |
·技术转移机制缺乏,技术转移模式陈旧 | 第35-36页 |
·安徽省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明显 | 第36-38页 |
·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36页 |
·皖北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产品的科技含址低 | 第36页 |
·皖北地区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利用不完善 | 第36-37页 |
·皖江地区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 | 第37页 |
·皖江地区区域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 第37页 |
·皖江地区吸收投资能力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5 优化安徽省科技发展的对策 | 第38-46页 |
·有重点、目标地发挥学科优势 | 第38-39页 |
·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发展重点产业 | 第38页 |
·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传统产业创新活力 | 第38-39页 |
·加强对创新主体的引导,促进创新主体的合作机制建立 | 第39-43页 |
·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科研成果估价水平 | 第39页 |
·整合高校科研力量,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积极性 | 第39-40页 |
·转变科研院所管理方式,增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力 | 第40页 |
·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 | 第40-41页 |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 第41-42页 |
·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技术转移新模式 | 第42-43页 |
·推进皖北、皖江地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大发展 | 第43-46页 |
·加强政府引导,提升皖北地区创新活力 | 第43页 |
·转变经营理念,着力发展皖北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 | 第43-44页 |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皖北地区信息资源利用率 | 第44页 |
·调整皖江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第44页 |
·进一步完善皖江地区创新服务体系 | 第44-45页 |
·拓宽皖江地区投资渠道,提高地区吸收投资水平 | 第45-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