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及其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缩略词第1-12页
图表一览表第12页
图表一览表第12-13页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42页
   ·植酸第18-30页
     ·植酸的结构、分布和储存形式第18-20页
     ·种子中的植酸第20-23页
       ·种子中植酸的累积和合成第20-22页
       ·种子中植酸的含量第22-23页
     ·食品和饲粮中的植酸第23-28页
       ·谷类及其制品中的植酸第24页
       ·豆类及其制品中的植酸第24-25页
       ·饲粮中的植酸第25页
       ·植酸同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第25-26页
       ·降低植酸含量增加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第26-27页
       ·植酸与蛋白和淀粉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第27-28页
     ·植酸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第28-30页
   ·降低植酸含量的途径第30-33页
     ·加工方式对农产品中植酸的影响第30-31页
     ·植酸酶第31-33页
     ·低植酸作物的培育第33页
   ·低植酸突变体的选育和研究第33-41页
     ·突变基因类型第34-35页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特性表现第35-37页
     ·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第37-38页
     ·MIPS基因与lpa1型低植酸突变第38-41页
       ·MIPS基因第38-40页
       ·低植酸突变体的MIPS基因研究第40-41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41-42页
第二章 大豆低植酸突变系的培育及其磷组分分析第42-56页
   ·材料和方法第43-46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低植酸突变系的选育第43页
     ·大豆 HIP籽粒的筛选第43-44页
     ·P含量的定量分析第44-46页
       ·样品前处理与标准 P的制备第44页
       ·TP第44-45页
       ·Ins-P第45页
       ·PA-P第45页
       ·Pi第45-46页
       ·L-Ins-P第46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HIP突变系的获得第46-47页
     ·P素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第47-51页
       ·TP第47页
       ·Pi第47页
       ·Ins-P第47-48页
       ·PA-P第48页
       ·L-Ins-P第48-51页
   ·讨论第51-56页
     ·HIP表现型的筛选效果第51-52页
     ·大豆lpa突变系特性第52页
     ·环境条件对 P组分的影响第52-56页
第三章 大豆低植酸突变的遗传特性、分子定位和序列分析第56-75页
   ·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试验材料第57页
     ·试验方法第57-59页
       ·lpa突变的遗传分析第57页
       ·DNA的提取第57-58页
       ·基因池的构建第58页
       ·SSR分析第58-59页
       ·遗传距离和连锁图谱的绘制第59页
     ·MIPS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59-60页
       ·G/T突变的验证第59页
       ·测序引物的设计第59-60页
       ·PCR反应第60页
       ·PCR产物回收第60页
       ·序列分析第60页
     ·MIPS基因2bp缺失的验证第60-61页
       ·引物的设计第60页
       ·PCR反应第60-61页
       ·电泳分析第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67页
     ·lpa突变的遗传分析第61-63页
     ·多态性 SSR标记的筛选第63-64页
     ·连锁分析第64-66页
     ·MIPS1基因序列分析第66页
     ·MIPS1基因2bp缺失的验证第66-67页
   ·讨论第67-75页
第四章 大豆低植酸突变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75-85页
   ·材料与方法第75-76页
     ·试验材料第75页
     ·试验方法第75-76页
       ·材料的繁育第75-76页
       ·群体构建第76页
       ·农艺性状评价第76页
     ·HIP田间出苗率的测定第76页
     ·统计方法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81页
     ·突变系和亲本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第76-80页
     ·田间出苗率第80-81页
     ·群体农艺性状分析第81页
   ·讨论第81-85页
第五章 大豆低植酸突变系品质性状分析第85-99页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材料第86页
     ·方法第86-87页
       ·样品的制备第86页
       ·粗蛋白的测定第86页
       ·粗脂肪的测定第86页
       ·氨基酸的测定第86-87页
       ·脂肪酸的测定第87页
       ·异黄酮的测定第87页
       ·低聚糖的测定第87页
   ·结果与分析第87-96页
     ·粗蛋白和脂肪含量第87-88页
     ·脂肪酸含量分析第88页
       ·饱和脂肪酸第88页
       ·不饱和脂肪酸第88页
     ·氨基酸含量第88-92页
     ·异黄酮含量第92-95页
     ·低聚糖含量第95-96页
   ·讨论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用宽温度范围的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研究
下一篇:超声涡街流量测量技术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