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经络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工作意义作意义 | 第17-21页 |
第2章 经络现象实验探索的过去和现状 | 第21-37页 |
·循经感传现象 | 第23-26页 |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检测 | 第23-24页 |
·循经感传形成的可能机理 | 第24-26页 |
·皮肤阻抗 | 第26-29页 |
·测量原理 | 第26-29页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 第29-31页 |
·PET影像技术和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 | 第31-33页 |
·红外热成像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组织光学:原理、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 第37-53页 |
·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 | 第38-40页 |
·吸收与散射系数 | 第38-39页 |
·散射相函数 | 第39-40页 |
·折射率 | 第40页 |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技术 | 第40-41页 |
·稳态下的漫射理论和无损测量技术 | 第41-52页 |
·漫射方程的导出 | 第41-42页 |
·漫射方程的解 | 第42-45页 |
·无损实验测量技术 | 第45-52页 |
·全漫反射率法 | 第45-46页 |
·局部漫反射率法 | 第46-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经络光学 | 第53-63页 |
·经络研究与现代光学 | 第54-55页 |
·经络光学研究体系和方法 | 第55-57页 |
·经络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7-62页 |
·辐射度量学 | 第57-60页 |
·光剂量学和光谱学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在经络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 第63-93页 |
·红外辐射的物理学基础 | 第65-67页 |
·人体体表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 | 第67-69页 |
·人体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 第69-71页 |
·人体皮肤温度的调节机制 | 第71-73页 |
·TTM(Thermal Texture Mapping)红外热成像技术 | 第73-74页 |
·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74-80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实验数据的医学统计分析 | 第75-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0页 |
·若干结论 | 第80页 |
·TTM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现象研究中的应用 | 第80-90页 |
·实验方法和对象 | 第81-82页 |
·实验结果 | 第82-90页 |
·体表循经红外辐射的自然显现 | 第82页 |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强度的时间节律 | 第82-90页 |
·人体腧穴与非腧穴区域热传递的特征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6章 人体体表经脉腧穴光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93-1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5页 |
·人体经脉光学传输特性的测量 | 第95-106页 |
·实验方案 | 第95-96页 |
·实验对象和方法 | 第96-99页 |
·实验对象 | 第96-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实验结果 | 第99-106页 |
·人体腧穴光学特性的实验测量 | 第106-110页 |
·实验方案 | 第106页 |
·理论模型 | 第106-108页 |
·测量结果和分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11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附录A 古代人体经络图 | 第127-130页 |
附录B 针灸经络的国际标准术语 | 第130-131页 |
附录C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3页 |
附录D 攻博期间参加课题和学术会议情况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