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第14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14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IPv6组播技术研究 | 第16-35页 |
·组播概述 | 第16-17页 |
·组播的定义 | 第16页 |
·单播、广播和组播 | 第16-17页 |
·IPv6协议简介 | 第17-20页 |
·IPv6基本报头 | 第17-18页 |
·IPv6扩展报头 | 第18-19页 |
·IPv6的地址结构 | 第19-20页 |
·IPv6组播地址 | 第20-21页 |
·组管理协议 | 第21-23页 |
·组播分布树 | 第23-25页 |
·有源分布树 | 第24页 |
·共享分布树 | 第24-25页 |
·组播信息转发 | 第25页 |
·组播路由协议 | 第25-32页 |
·DVMPR | 第26-27页 |
·MOSPF | 第27页 |
·PIM-DM | 第27-28页 |
·CBT | 第28页 |
·PIM-SM | 第28-29页 |
·SSM/PIM-SSM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IPv6组播技术的新特点 | 第32-34页 |
·强调了组播的必要性 | 第32页 |
·改进了组播地址的设计 | 第32-33页 |
·提高了组播的可管理性 | 第33页 |
·引入了嵌入式 RP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IP网络测量和管理技术研究 | 第35-45页 |
·IP网络测量技术研究 | 第35-38页 |
·IP测量技术概述 | 第35页 |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 第35-37页 |
·网络拓扑、性能和流量的测量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IP网络管理技术 | 第38-44页 |
·SNMP管理框架结构 | 第38-40页 |
·SNMP协议原理 | 第40-42页 |
·IPv6网络管理的难点分析 | 第42-43页 |
·IPv6网络管理中常用的MIB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组播监测管理技术的全面分析及难点的解决 | 第45-58页 |
·组播监测管理技术的全面分析 | 第45-52页 |
·组播监测管理技术的发展研究 | 第45-47页 |
·典型的组播监测管理工具/系统的分析 | 第47-52页 |
·组播监测管理的三个层次 | 第52-53页 |
·域间组播监测 | 第52-53页 |
·域内组播监测 | 第53页 |
·端到端的组播测试 | 第53页 |
·实施组播监测管理中技术难点的剖析 | 第53-54页 |
·当前方案的不足 | 第53-54页 |
·组播的特点 | 第54页 |
·技术难点剖析 | 第54页 |
·解决方案 | 第54-57页 |
·基于应用层的解决方案 | 第54-55页 |
·基于网络层的解决方案 | 第55-56页 |
·基于 SNMP协议的解决方案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 SNMP组播网络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8-75页 |
·设计目标 | 第58-59页 |
·支持 IPv6协议 | 第58页 |
·基于 SNMP | 第58页 |
·对域内组播和域间组播的支持 | 第58-59页 |
·友好的界面 | 第59页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59-62页 |
·域间组播平面 | 第59页 |
·域内组播平面 | 第59页 |
·管理平面 | 第59-60页 |
·数据分析处理平面 | 第60页 |
·显示输出平面 | 第60-62页 |
·核心模块设计 | 第62-68页 |
·用户接口部分设计 | 第62页 |
·MIB库设计 | 第62-67页 |
·Agent设计 | 第67-68页 |
·Manager设计 | 第68页 |
·主要功能设计 | 第68-72页 |
·组成员管理 | 第68-69页 |
·会话管理 | 第69-70页 |
·组播性能监测 | 第70-72页 |
·开发环境 | 第72-74页 |
·Net-SNMP开发包的配置 | 第73页 |
·Agent的生成过程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系统性能测试 | 第75-83页 |
·构建 IPv6组播环境 | 第75-76页 |
·测试准备工作 | 第76-77页 |
·测试用例 | 第77-82页 |
·丢包率测试 | 第77-79页 |
·抖动测试 | 第79-80页 |
·延迟测试 | 第80-81页 |
·组加入/离开时延测试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83页 |
·展望及后续工作 | 第83-85页 |
缩略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