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荒漠化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荒漠化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荒漠化评价基本问题的探讨 | 第12-14页 |
·荒漠化评价的基准 | 第12-13页 |
·荒漠化评价的空间尺度 | 第13-14页 |
·荒漠化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野外调查 | 第17-18页 |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植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分类 | 第20-26页 |
·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20-21页 |
·油蒿群落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组成 | 第21-23页 |
·油蒿群落的数量分类 | 第23-25页 |
·重要值的计算 | 第23-24页 |
·TWINSPAN分类结果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油蒿个体生物量模型与群落生物量的估算 | 第26-34页 |
·油蒿个体生物量的基本特征 | 第26-29页 |
·地上生物量 | 第27-28页 |
·地下生物量 | 第28-29页 |
·油蒿个体生物量模型 | 第29-33页 |
·油蒿群落生物量估算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油蒿沙地的植物群落特征 | 第34-41页 |
·盖度 | 第34-36页 |
·生物量 | 第36-37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37-40页 |
·α-多样性 | 第38-40页 |
·β-多样性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油蒿沙地的土壤特征 | 第41-47页 |
·土壤结皮 | 第41-42页 |
·土壤粒度组成 | 第42-44页 |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油蒿沙地退化梯度分析与荒漠化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7-61页 |
·荒漠化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8-50页 |
·基于TWINSPAN分类的油蒿沙地退化梯度分析 | 第50-54页 |
·基于系统聚类的油蒿沙地退化梯度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油蒿沙地退化梯度分析 | 第56-58页 |
·基于逐步判别分析的油蒿沙地荒漠化评价指标筛选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2页 |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表一 样方中出现的植物名录 | 第68-70页 |
附表二 插图索引 | 第70-71页 |
附表三 表格索引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