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的参与--玉门搬迁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状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22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二、问题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2-19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6页 |
(二) 已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第16-17页 |
(三) 本次研究的理论支持体系 | 第17-19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三)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五、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六、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一) 主题上的意义 | 第21页 |
(二) 理论上的意义 | 第21页 |
(三)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玉门搬迁过程中公众参与状况研究 | 第22-50页 |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一) 性别分布 | 第22页 |
(二) 年龄分布 | 第22-23页 |
(三) 居住时间分布 | 第23页 |
(四) 职业分布 | 第23-24页 |
二、基本参与状况 | 第24-35页 |
(一) 公众知情状况 | 第25-28页 |
(二) 公众发言权 | 第28-32页 |
(三) 社会动员 | 第32-35页 |
三、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 | 第35-48页 |
(一) 社会影响 | 第35-42页 |
(二) 社会评价 | 第42-48页 |
四、研究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0-56页 |
一、玉门搬迁事件中公众参与状况 | 第50-51页 |
二、玉门搬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 | 第51-52页 |
三、相关讨论 | 第52-54页 |
(一) 政府定位 | 第52-53页 |
(二) 国有大型企业社会责任 | 第53页 |
(三) 社会公众的角色 | 第53-54页 |
(四) 延伸的结论 | 第54页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56页 |
(一) 数据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二) 理论上的局限 | 第55页 |
(三) 视角上的局限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