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9页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第9-15页 |
(一) 中医古籍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第9页 |
(二)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9-11页 |
(三)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论治 | 第11-12页 |
(四)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2页 |
(五) 中医穴位敷帖外治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述 | 第12-15页 |
(六) 针灸疗法 | 第15页 |
二、西医文献研究 | 第15-17页 |
(一)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 | 第15-16页 |
(二)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16页 |
(三)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第16-17页 |
三、导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25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9-20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19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二、临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二) 观察项目 | 第20页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页 |
(四)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三、结果 | 第21-25页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第21页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变化 | 第21页 |
(三) 两组心绞痛起效时间比较 | 第21页 |
(四) 两组硝酸甘油的停减率比较 | 第21-22页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 | 第22页 |
(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变化 | 第22页 |
(七) 两组患者治疗血脂变化 | 第22-23页 |
(八) 两组患者治疗血流变变化 | 第23页 |
(九) 两组患者治疗 ET、NO变化 | 第23页 |
(十)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 第23页 |
(十一) 典型病例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理论探讨 | 第25-32页 |
一、温阳补肾法内关、心俞外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根据 | 第25-30页 |
(一) 温阳补肾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二) 穴位敷贴外治法的机理研究 | 第27-28页 |
(三) 通心贴成分药理研究分析 | 第28-29页 |
(四) 选穴依据 | 第29-30页 |
二、温阳补肾法内关、心俞外治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 | 第30页 |
三、温阳补肾法内关、心俞外治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TG、TC、HDL和 LDL的治疗的评价 | 第30页 |
四、温阳补肾法内关、心俞外治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治疗作用的评价 | 第30-31页 |
五、温阳补肾法内关、心俞外治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N0、ET治疗作用评价 | 第31页 |
六、安全性评价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