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作物生产中化肥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2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改良潜力与技术方法 | 第12-13页 |
3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 第13-15页 |
4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及原理 | 第15-17页 |
·强化栽培技术要点 | 第15页 |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充分利用水稻的分蘖优势 | 第15-16页 |
·挖掘根系生长潜力 | 第16页 |
·充分利用大穗的增产优势 | 第16页 |
·SRI促进了氮肥的吸收 | 第16-17页 |
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3页 |
第二章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23-3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时间、地点与材料 | 第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水稻植株生长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27-29页 |
·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对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28-29页 |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第29-32页 |
·对不同生育期全氮和蛋白氮素积累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稻田耕作方式及稻草还田对抛栽水稻若干生理特性影响及稻草养分释放研究 | 第35-49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时间、地点与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7-39页 |
·稻草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的调查 | 第37-38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8-39页 |
·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 | 第43-44页 |
·对稻草分解和养分释放 | 第44-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比较 | 第49-63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试验时间、地点与材料 | 第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生长与物质积累 | 第53-56页 |
·群体茎蘖和叶面积动态 | 第53-55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55-56页 |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氮素吸收与利用 | 第56-58页 |
·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 | 第56-57页 |
·氮素利用效率 | 第57-58页 |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58-59页 |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 第59-6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8页 |
1 结论 | 第63-65页 |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63-64页 |
·稻田耕作方式及稻草还田对抛栽水稻若干生理特性影响及稻草养分释放研究 | 第64-65页 |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比较 | 第65页 |
2 讨论 | 第65-67页 |
·稻田耕作方式与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65-66页 |
·稻田耕作方式及稻草还田对抛栽水稻若干生理特性影响及稻草养分释放研究 | 第66页 |
·不同施肥方式下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比较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