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史论文

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

导言第1-39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8-2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4页
 三、结构安排第34-37页
 四、研究方法第37页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第37-39页
第一章 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及文化背景第39-54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第39-44页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第39-40页
  二、民国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第40-42页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第42-43页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第43-44页
 第二节 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变迁的特点第44-47页
  一、政府是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创新的主体第44-46页
  二、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世界历史的融合第46-47页
 第三节 文化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变迁第47-54页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制度变迁的制约第47-49页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诚信制度的影响第49-51页
  三、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对中国制度变迁的作用第51-54页
第二章 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中英经济制度之比较(1765-1840)第54-84页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与中国同期经济制度之比较第55-73页
  一、制度创新的精神第55-57页
  二、土地制度演变第57-61页
  三、生产组织制度及企业家制度第61-63页
  四、科研体制第63-64页
  五、金融制度第64-65页
  六、法律制度第65-67页
  七、政府宏观调控制度第67-68页
  八、贸易制度第68-73页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与中国同期的国家竞争力之比较第73-84页
  一、技术竞争力第73-76页
  二、产业竞争力第76-79页
  三、国民经济竞争力第79-84页
第三章 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1840-1911)第84-108页
 第一节 相似的历史背景第85-86页
  一、外患是两国改革共同的“助产婆”第85-86页
  二、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历史任务第86页
 第二节 相异的基础和条件第86-91页
  一、改革基础之差异第86-89页
  二、中日文化不同对两国改革影响之差异第89-90页
  三、中日改革时国际环境之差异第90-91页
 第三节 不同的领导者、制度和变革内容第91-100页
  一、中日制度变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之差异第92-94页
  二、中日中央集权制度之差异第94-96页
  三、中日制度变革内容之差异第96-100页
 第四节 日本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兴起第100-102页
  一、日本明治维新以成功收场第100-101页
  二、日本的兴起第101-102页
 第五节 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与封建中国的衰落第102-108页
  一、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以失败告终第102-103页
  二、封建中国的衰落第103-108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经济制度的探索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1911-1949)第108-134页
 第一节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第108-122页
  一、中国农业制度变迁内容第108-119页
  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第119-122页
 第二节 中国工业制度改革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第122-134页
  一、中国工业制度改革第122-125页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后期中国工业发展之特征第125-134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1949-1978)第134-162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背景第134-136页
  一、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格局第134-135页
  二、经济发展水平第135-136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期第136-143页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本框架的确立与国民经济恢复第136-139页
  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第139-142页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第142-143页
 第三节 工业化战略目标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第143-149页
  一、工业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第143-145页
  二、建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确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第145-147页
  三、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147-149页
 第四节 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1956-1978)第149-155页
  一、50年代末“改进”经济体制尝试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第149-150页
  二、60年代初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第150-152页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体制变动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第152-153页
  四、体制僵化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第153-155页
 第五节 评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竞争力之影响第155-162页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有过辉煌的历程第155-156页
  二、制度变革使国家综合竞争力获得巨大提升第156页
  三、工业生产获得巨大增长,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156页
  四、综合国力的提高以粗放式的数量推进为原动力第156-157页
  五、经济发展主要是在计划型和封闭或半封闭经济条件下实现第157页
  六、分配制度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第157-158页
  七、合理的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僵化的经济体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第158-159页
  八、经济制度创新超越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第159-160页
  九、计划经济体制显现内在缺陷,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第160-162页
第六章 中国的渐进改革与前苏联的激进改革之比较(1978-1992)第162-186页
 第一节 改革的经济政治背景与目标之比较第162-168页
  一、改革的经济背景第162-166页
  二、对待改革的政治保证态度之差异第166-167页
  三、改革目标之差异第167-168页
 第二节 前苏联“激进式”改革与苏联的解体第168-174页
  一、经济体制推行“激进式”改革模式的特征第168-169页
  二、推行“激进式”改革战略之评析第169-170页
  三、“激进式”改革削弱前苏联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第170-174页
 第三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第174-180页
  一、“渐进式”改革新策略及其特征第174-175页
  二、“渐进式”改革战略之评析第175-178页
  三、“渐进式”改革提升了中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第178-180页
 第四节 前苏联和中国两种改革结果之评析第180-186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92-2049)第186-210页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国际环境第186-189页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第186-187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第187页
  三、高新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187-188页
  四、技术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第188-189页
  五、国际经济制度更趋一体化、规范化第189页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第189-193页
  一、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189-191页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第191-193页
 第三节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变革探索第193-210页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193-194页
  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第194-199页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199-200页
  四、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制度第200-201页
  五、构建实现信息强国的新制度体系第201-205页
  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第205-207页
  七、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第207-210页
结语第210-21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13-222页
后记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电型直动式电液伺服阀的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蜈蚣三七提取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