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相东区块石炭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碳酸盐岩储层物探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关键技术 | 第1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30页 |
·工区地理位置 | 第20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气田勘探历程 | 第22-23页 |
·地震勘探 | 第22页 |
·钻井勘探 | 第22-23页 |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23-30页 |
·石炭系地震厚度预测 | 第23-25页 |
·地层岩、电性特征 | 第25页 |
·地层精细对比 | 第25-30页 |
第3章 构造特征 | 第30-34页 |
·构造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断裂发育特征 | 第31-34页 |
·断层发育情况 | 第31页 |
·断层对研究区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4章 沉积相及成岩特征 | 第34-50页 |
·沉积背景 | 第34-3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35-38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5-36页 |
·古生物特征 | 第36-37页 |
·电性特征 | 第37-38页 |
·沉积相模式及沉积微相特征 | 第38-41页 |
·蒸发膏盐湖沉积亚相带 | 第39页 |
·泻湖沉积亚相带 | 第39-40页 |
·正常陆表海湾沉积亚相带 | 第40-41页 |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4页 |
·黄龙组一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1-42页 |
·黄龙组二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2页 |
·黄龙组三段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42-44页 |
·有利沉积相带评价 | 第44-46页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46-50页 |
第5章 储集层特征 | 第50-80页 |
·储集空间和孔喉结构特征 | 第50-53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50-52页 |
·孔喉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岩心物性特征 | 第53-56页 |
·储层以低孔隙为主 | 第53-54页 |
·岩心基质渗透率很低,各井变化较大 | 第54-55页 |
·含水饱和度较高 | 第55-56页 |
·不同岩石类型的物性特征 | 第56页 |
·储层溶蚀孔洞特征 | 第56-57页 |
·分类特征 | 第57页 |
·储层溶蚀孔洞特征描述 | 第57页 |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 第57-67页 |
·裂缝的类型 | 第58-61页 |
·岩心裂缝特征描述 | 第61-65页 |
·相28、9、32 井裂缝发育情况 | 第65-67页 |
·储层划分和定量识别 | 第67-70页 |
·储层划分 | 第67页 |
·储层电性响应特征分析 | 第67-68页 |
·各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68-70页 |
·储层纵横向展布特征 | 第70-77页 |
·储层纵向展布特征 | 第70-73页 |
·储层横向展布特征 | 第73-75页 |
·储层的地震预测 | 第75-77页 |
·古岩溶发育情况 | 第77-78页 |
·储层连通性分析 | 第78页 |
·储层流体测试情况 | 第78-80页 |
第6章 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 | 第80-85页 |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80-81页 |
·岩石与沉积相组合因素 | 第80页 |
·成岩作用因素 | 第80页 |
·古岩溶改造因素 | 第80-81页 |
·裂缝因素 | 第81页 |
·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 | 第81-8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建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