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口蹄疫的流行与防制现状 | 第12-15页 |
·口蹄疫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 | 第15-20页 |
·FMDV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FMDV的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6-19页 |
·引导蛋白酶(Leader proteinase,L~(pro)) | 第16-17页 |
·P2区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页 |
·P3区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19页 |
·FMDV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9页 |
·FMDV的复制 | 第19-20页 |
·RNA干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8页 |
·RNA干扰技术的发现 | 第21-22页 |
·RNAi的作用原理 | 第22-24页 |
·RNAi的特点 | 第24页 |
·RNA干扰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24-28页 |
·研究基因功能的新工具 | 第25-26页 |
·研究信号传导通路的新途径 | 第26页 |
·开展基因治疗的新策略 | 第26-28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9-44页 |
·材料 | 第29-35页 |
·菌株、细胞和质粒 | 第29-31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31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31-32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2-34页 |
·质粒提取相关溶液 | 第3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溶液 | 第32页 |
·SDS-PAGE和Western-blot相关溶液 | 第32-33页 |
·ELISA相关溶液 | 第33-34页 |
·提取包涵体相关溶液 | 第34页 |
·试验动物 | 第3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页 |
·引物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44页 |
·FMDV 3C、3D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页 |
·siRNA模板的设计、合成 | 第35-36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页 |
·连接产物和质粒的转化 | 第36-37页 |
·质粒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7页 |
·质粒的大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37-38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8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8页 |
·SDS-PAGE电泳 | 第38-39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包涵体的提取) | 第39页 |
·抗体的制备 | 第39-40页 |
·免疫抗原的制备 | 第39页 |
·免疫程序 | 第39-40页 |
·抗体水平的检测(ELISA) | 第40页 |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方阵滴定) | 第40页 |
·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40页 |
·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40页 |
·病毒培养与TCID_(50)测定 | 第40-41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41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1-42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RNA提取 | 第42页 |
·DNase Ⅰ处理 | 第42-43页 |
·半定量RT-PCR(两步法) | 第43-44页 |
·反转录 | 第43页 |
·半定量PCR | 第43-4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FMDV 3C和3D基因的克隆 | 第44页 |
·原核表达质粒pET-3C、pET-3D的构建 | 第44-45页 |
·重组蛋白His-3C和His-3D的表达纯化与抗体的制备 | 第45-47页 |
·重组蛋白His-3C、His-3D的表达 | 第45-46页 |
·重组蛋白His-3C、His-3D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 第46-47页 |
·siRNA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7-48页 |
·真核表达质粒p3C-EGFP的构建 | 第48页 |
·siRNA分子对FMDV 3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8-49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49页 |
·siRNA分子对FMDV复制的影响 | 第49-54页 |
·CPE | 第49-50页 |
·TCID_(50) | 第50-51页 |
·半定量RT-PCR | 第51-52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52-54页 |
5 讨论 | 第54-60页 |
·His-3C和His-3D抗血清的制备 | 第54页 |
·siRNA对3C基因特异性的沉默 | 第54-55页 |
·3C基因特异性siRNA对FMDV复制的抑制作用 | 第55-56页 |
·3C基因在FMDV七个血清型中保守性的分析 | 第56-58页 |
·应用前景的展望 | 第58-60页 |
6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页 |